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在小组活动中,王老师演示了一个实验:将烘干的碳酸镁与锌粉按照一定比例研细混匀,按照图1进行实验。然后指导同学们对碳酸镁与锌粉发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部分含有镁、锌元素物质的相关性质。
①氧化镁、氧化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
②碳酸镁、碳酸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1)实验一: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结论: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②中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1 图2
(2)实验二: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固体产物是什么?
王老师将剩余固体分成2份,由甲、乙两组同学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将剩余固体直接按照图2进行实验,观察到A中有大量气泡生成,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产生的气体在C处验纯后点燃,观察到淡蓝色火焰。C处点燃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甲组同学获得结论:该反应的固体产物是碳酸锌和镁。
乙组同学将剩余固体先进行了处理,然后也按照图2进行了实验,观察到A中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中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对剩余固体的处理操作是 。乙组同学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实验现象,分析碳酸镁与锌粉发生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氧化锌和氧化镁,其理由是 。
(3)实验反思:老师看到两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后,确定乙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对甲组的实验过程再次进行了分析,由B、C处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甲组放入试管A中的固体成分含有 。
(查阅资料)部分含有镁、锌元素物质的相关性质。
①氧化镁、氧化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
②碳酸镁、碳酸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1)实验一: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收集两瓶气体,盖好玻璃片。向其中一瓶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盖好振荡。 | 无明显现象。 |
② | 将另一瓶气体点燃,待火焰熄灭后,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盖好振荡。 | 气体安静燃烧,火焰呈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②中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1 图2
(2)实验二: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固体产物是什么?
王老师将剩余固体分成2份,由甲、乙两组同学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将剩余固体直接按照图2进行实验,观察到A中有大量气泡生成,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产生的气体在C处验纯后点燃,观察到淡蓝色火焰。C处点燃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甲组同学获得结论:该反应的固体产物是碳酸锌和镁。
乙组同学将剩余固体先进行了处理,然后也按照图2进行了实验,观察到A中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中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对剩余固体的处理操作是 。乙组同学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实验现象,分析碳酸镁与锌粉发生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氧化锌和氧化镁,其理由是 。
(3)实验反思:老师看到两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后,确定乙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对甲组的实验过程再次进行了分析,由B、C处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甲组放入试管A中的固体成分含有 。
2.综合题- (共1题)
2.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
(2)奥运场馆“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 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3)实验室用图示实验模拟炼铁反应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b处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 。
(4)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收集到含有硝酸银的溶液,他们利用铁和锌回收其中的金属银,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
(2)奥运场馆“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 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3)实验室用图示实验模拟炼铁反应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b处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 。
(4)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收集到含有硝酸银的溶液,他们利用铁和锌回收其中的金属银,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
3.简答题- (共2题)
3.
食盐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常温下,用氯化钠和水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量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上述氯化钠来自于粗盐提纯,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是溶解、 和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3)海水晒盐能够得到粗盐和卤水。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下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

t1℃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将t2℃的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可能会析出的晶体有 (填字母序号)。
(1)常温下,用氯化钠和水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量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上述氯化钠来自于粗盐提纯,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是溶解、 和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3)海水晒盐能够得到粗盐和卤水。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下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

t1℃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将t2℃的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可能会析出的晶体有 (填字母序号)。
A.MgCl2和KCl | B.只有MgSO4 | C.MgCl2、KCl和MgSO4 |
4.
工业上经常在煤中加入氧化钙制成“环保煤”,在氧气的作用下使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钙,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SO2+2CaO+O2
2CaSO4 。某煤厂共加入氧化钙 560 t,则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
2SO2+2CaO+O2

4.推断题- (共1题)
5.
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已知:
① A、B、C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气体,都可在氧气中燃烧。A是单质,其燃烧产物为E;C是氧化物,其燃烧产物为D;B由两种元素组成,其燃烧产物为D和E。
② H与E反应生成F;F分别与D、G反应均能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I。G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与盐酸反应时,产物中有D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H的化学式为 。
(2)B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A~I九种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有 种。
(5)将G与F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写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 (填化学式)。
① A、B、C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气体,都可在氧气中燃烧。A是单质,其燃烧产物为E;C是氧化物,其燃烧产物为D;B由两种元素组成,其燃烧产物为D和E。
② H与E反应生成F;F分别与D、G反应均能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I。G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与盐酸反应时,产物中有D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H的化学式为 。
(2)B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A~I九种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有 种。
(5)将G与F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写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 (填化学式)。
5.单选题- (共14题)
7.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工艺简洁效率高.其主要反应如下:
①NH3+H2O+CO2=NH4HCO3
②NaCl(饱和)+NH4HCO3=NH4Cl+NaHCO3↓
③2NaHCO3
Na2CO3+H2O+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反应是化合反应,②反应是置换反应
B. ③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 ③反应后的H2O和CO2可以被循环使用
D. 反应结束后,只得到一种产物Na2CO3
①NH3+H2O+CO2=NH4HCO3
②NaCl(饱和)+NH4HCO3=NH4Cl+NaHCO3↓
③2NaHC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反应是化合反应,②反应是置换反应
B. ③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 ③反应后的H2O和CO2可以被循环使用
D. 反应结束后,只得到一种产物Na2CO3
9.
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反应:2P + O2="==" P2O5 |
B.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C.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
D.实验时可在燃烧匙中燃烧木炭,代替红磷 |
10.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纯羊毛毛线和腈纶毛线 |
B.将自来水通过活性炭,得到无色透明的纯净水 |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
D.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稀盐酸 |
12.
下图所示实验目的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实 验 | ![]() | ![]() | ![]() | ![]() |
目 的 | A.验证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 B.验证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 | C.验证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 D.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4个示意图分别表示对应的4个实验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A B C D
A.向一定量铁粉中加入稀盐酸,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 |
B.向一定量碳酸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测定生成气体的质量 |
C.向一定量氧化铁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测定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 |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测定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
17.
生活中常有误食亚硝酸钠(NaNO2)中毒事件的报道,这是因为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工业用盐中常混有亚硝酸钠,有关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部分资料如下表:
如要检验食盐样品中有无亚硝酸钠,下列判定方法不正确的是
化学式 | 酸碱性 | 热稳定性 | 与稀盐酸的 反应现象 | 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 |
氯化钠 | 中性 | 受热不分解 | 无明显变化 | 生成白色沉淀 |
亚硝酸钠 | 弱碱性 | 320℃以上会分解 放出刺激性气体 | 放出红棕色气体 | 无明显变化 |
如要检验食盐样品中有无亚硝酸钠,下列判定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测定食盐样品溶液的酸碱性 |
B.取少量食盐样品加热到320℃以上,观察有无刺激性气体放出 |
C.取少量食盐样品,向其中加入盐酸,观察有无红棕色气体放出 |
D.取少量食盐样品加水溶解,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
6.选择题- (共14题)
20.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机动车驾驶员醉驾将受到刑事处罚. 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可用一种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在K2Cr2O7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是( )
21.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机动车驾驶员醉驾将受到刑事处罚. 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可用一种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在K2Cr2O7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是( )
32.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五四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激励人们舍生忘死;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人们忘我工作;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不断涌现出“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不同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面临着不同的任务,也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支撑。今天,我国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在呼唤着新的精神出现。
请你思考:
7.填空题- (共1题)
34.
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反应前 反应后
请回答以下问题:
(1)1个A分子中含有_____个氢原子。
(2)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填化学式)。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5)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_____(计算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反应前 反应后
请回答以下问题:
(1)1个A分子中含有_____个氢原子。
(2)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填化学式)。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5)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_____(计算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8.实验题- (共2题)
35.
根据下图所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a中的气体,观察到木条复燃,该气体是 。
(2)将白色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喷湿,放入集气瓶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集气瓶C中的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仪器a的名称是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a中的气体,观察到木条复燃,该气体是 。
(2)将白色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喷湿,放入集气瓶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集气瓶C中的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6.
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

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在气球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②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并用清水冲洗玻璃管;
③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它与气球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④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步骤①的操作中,先在玻璃管中加入石灰石,关闭K2,打开K1和K3,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然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3)在步骤④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同时打开K1、K2才可以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出。若关闭K1、K3,只打开K2,一段时间后液体不再流下。其原因是__________。

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在气球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②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并用清水冲洗玻璃管;
③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它与气球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④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步骤①的操作中,先在玻璃管中加入石灰石,关闭K2,打开K1和K3,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然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3)在步骤④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同时打开K1、K2才可以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出。若关闭K1、K3,只打开K2,一段时间后液体不再流下。其原因是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综合题:(1道)
简答题:(2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4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