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兴化市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即一模)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546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4/5/15

1.推断题(共1题)

1.
A、B、C、D、E、X、Y、Z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X、Y、Z是单质,B、C、D、E是氧化物,常温下C是液体,Y是黑色固体,E是红棕色粉末。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为_____,C为_____。
(2)B与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单选题(共8题)

2.
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发光B.石油分馏C.食物腐烂 D.酒精挥发
3.
下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3价
B.①中反应方程式为:2FeTiO3+6C+7Cl2一定条件2X+2TiCl4+6CO,则X为FeCl3
C.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1:2
D.③中氩气(Ar)作保护气,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4.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碱溶液的pH大于7,所以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各种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5.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铜绿”与稀盐酸混合,得到无色溶液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C.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变成红色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6.
水利部确定2014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B.可以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有煮沸和蒸馏
D.自然界中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后即可得到自来水
7.
下列正确的实验操作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倾倒液体C. 过滤D. 稀释浓硫酸
8.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依次为:乙>丙>甲
B.将温度由t2℃降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
C.将温度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比乙多
D.若乙中含有少量杂质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
9.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SO4BaCl2K2CO3KNO3
B.BaCl2 CuSO4NaOH NaCl
C.Na2CO3NaCl HCl Ca(NO3)2
D.NaOH Na2CO3酚酞 CaCl2

3.选择题(共11题)

10.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11.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12.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aCO3(CaO)

高温

B

H2O(植物油)

洗涤剂

振荡、搅拌

C

CuO(铜粉)

足量氧气

灼烧

D

KCl(KClO3)

二氧化锰

加热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aCO3(CaO)

高温

B

H2O(植物油)

洗涤剂

振荡、搅拌

C

CuO(铜粉)

足量氧气

灼烧

D

KCl(KClO3)

二氧化锰

加热

14.根据问题填空:
15.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已知:化合物A+单质B→化合物C+单质D.试回答下列问题.

16.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已知:化合物A+单质B→化合物C+单质D.试回答下列问题.

17.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对X、Y、Z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18.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对X、Y、Z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19.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20.在室温下,如图甲、乙、丙三试管中分别盛硝酸钾、硝酸钠、氢氧化钙(消石灰)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的固体物质存在,若使甲、乙两试管的固体减少或消失,而丙管中的固体略有增加,应向试管外杯里的水中加入的物质是(   )

4.多选题(共1题)

21.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
A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B
氮气
氧气
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C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铜
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生石灰
碳酸钙
加水,过滤
 
A.AB.BC.CD.D

5.填空题(共3题)

22.
(1)了解物质的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请按下列要求选择合适的物质,用其编号填空。
A活性炭;B熟石灰;C干冰;D硝酸钾;E小苏打;F石墨
可用于制铅笔芯  ,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的是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可用作复合肥是  ,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的是  
(2)如图为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若要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密度是1.84 g·mL-1的浓硫酸  mL,还要再加水 mL(水的密度是1g·mL-1)。在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  、混匀、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
(2)选用A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A、E连接,制取的氧气不纯的原因是_____(写一点即可)。
(3)选用B装置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为了控制该反应速率,可将标号①仪器换成_____。
(4)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端通入(填“a”或“b”)。若用F装置检验制得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则在F装置中放入一定量的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4.
节假日,某班同学去郊外进行野炊活动。
(1)他们所带的下列物品中,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填序号)

A.塑料保鲜膜   B.合成橡胶手套 C.棉布围裙
(2)野炊食谱如下:主食:馒头;配菜:红烧肉、豆腐汤、牛肉干。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你认为食谱中还应添加下列食品中的   。(填序号)
A. 黄瓜    B.面条   C. 炒鸡蛋
A.糖醋鱼
(3)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   。(填“原子”或“分子”或“元素”)
(4)洗涤剂可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对油污具有   功能。
(5)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6.实验题(共1题)

25.
我国著名的闽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氯化钠等杂质,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某品牌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资料摘要: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方案一]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实验(杂质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析滴加的CaCl2溶液要足量的原因:    
(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把获得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利用沉淀物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1%。如果不洗涤沉淀物会造成测定结果大于91%,这是因为
[方案二] 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4)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   ,再接上装置C和D。
(5)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目的是 。装置  (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
(6)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杂质NaCl,为测定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纯碱样品6 g,放入20 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稀盐酸26.2 g,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为50 g。试计算:①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②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1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