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 4HCl → 4NaCl + 2CO2↑+ O2↑+ 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①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装置②的作用是:(15);装置③的作用是:(16);
②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17)(填序号)
③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得到0.2mol氯化钠。则该样品的中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 4HCl → 4NaCl + 2CO2↑+ O2↑+ 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①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装置②的作用是:(15);装置③的作用是:(16);
②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17)(填序号)
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
2.推断题- (共1题)
2.
一包白色粉末A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①白色粉末A中一定有(8),一定没有(9);可能含有的物质是(10)生成无色气体E的化学方程式是(11)。
② 对可能含有的物质,通过如下实验进一步确认: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①白色粉末A中一定有(8),一定没有(9);可能含有的物质是(10)生成无色气体E的化学方程式是(11)。
② 对可能含有的物质,通过如下实验进一步确认: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未知成分溶液D少许,加入(12)溶液, | (13) | (14)。 |
3.单选题- (共14题)
5.
在密闭容器中,将1mol的CO和1mol的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
B.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和为1.5mol |
C.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
D.反应后所得气体是纯净物 |
10.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序号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u | CuO | 通入一氧化碳,加热 |
B. | CO2 | H2O | 将混合气通过盛氢氧化钠固体的装置 |
C. | FeSO4溶液 | CuSO4 |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
D. | NaOH溶液 | Na2CO3 |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A.A B.B C.C D.D
14.
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 |
B.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C.B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
D.随稀盐酸的加入,反应放出的热量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 |
4.选择题- (共13题)
21.中央气象台2016年8月4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大暑节气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迎来一年中高温热浪最明显的时期,多地刷新高温历史极值,35℃和38℃以上高温分别为188万平方公里和28.9万平方公里。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气象组织宣称2016年成为“史上最热年”。依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7.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5.填空题- (共3题)
30.
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1);
②常用于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是(2);
③天然存在最硬的矿物质的化学式(3);
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它属于化肥中的(4)肥,草木灰属于(5)(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⑤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C+2MgO,反应中的氧化剂是(6).该反应中镁带中的镁元素转变为(7)(填“化合”或“游离”)态。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1);
②常用于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是(2);
③天然存在最硬的矿物质的化学式(3);
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它属于化肥中的(4)肥,草木灰属于(5)(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⑤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31.
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及性质实验。请回答:

①写出编号a仪器的名称:(1),以上装置(从A—E中选择)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2)。利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可用于制取O2、H2、CO2的发生装置是(3)(填字母),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二氧化锰的作用是(5)。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是(6)(填字母),验满的方法是(7)。

①写出编号a仪器的名称:(1),以上装置(从A—E中选择)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2)。利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可用于制取O2、H2、CO2的发生装置是(3)(填字母),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二氧化锰的作用是(5)。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是(6)(填字母),验满的方法是(7)。
32.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重要意义。
①下图是水的电解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是为(8),正极产生的气体为(9), 如果试管1中产生气体的分子数为6.02×1023个,则试管1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10)g。

②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在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等量的
水,在t℃时,向A、B、C烧杯中分别加入25g、15g、5g甲物质,向D
烧杯加入25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下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图1四个烧杯的溶液中,(11)(填“A”、“B”、“C”或“D”)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Ⅱ.图2分别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可表示乙物质的是(12)(填“a”或“b”);要使A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13)。
Ⅲ.室温下,将一瓶a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分数由5%变了10%,放置前后溶液中所含水(溶剂)的质量比为(14)。
①下图是水的电解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是为(8),正极产生的气体为(9), 如果试管1中产生气体的分子数为6.02×1023个,则试管1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10)g。

②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在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等量的
水,在t℃时,向A、B、C烧杯中分别加入25g、15g、5g甲物质,向D
烧杯加入25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下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图1四个烧杯的溶液中,(11)(填“A”、“B”、“C”或“D”)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Ⅱ.图2分别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可表示乙物质的是(12)(填“a”或“b”);要使A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13)。
Ⅲ.室温下,将一瓶a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分数由5%变了10%,放置前后溶液中所含水(溶剂)的质量比为(14)。
6.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