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2题)
1.
科学家用转基因的方法培育出一种“食电”细菌,它“吃进”电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烷等物质,能量转化率高达8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菌“食电”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氧气 |
B.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C.这种方法能缓解白色污染 |
D.“食电”细菌不属于生物 |
2.
下列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u2+、NH4+、Cl-、NO3- |
B.H+、K+、CO3 2-、SO4 2- |
C.H+、Na+、OH-、SO42- |
D.Na+、Ca 2+、NO3-、CO3 2- |
3.
小汽车在发生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会瞬间弹出,在0.01秒内引发下列化学反应:
2NaN3+NH4NO3=3X↑+2Na+N2O↑+2H2O,则X的化学式为
2NaN3+NH4NO3=3X↑+2Na+N2O↑+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N2 | B.NO | C.N2O3 | D.NO2 |
4.
下图分别是铝元素、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铝原子第一电子层有3个电子 |
B.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 |
C.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
D.氯与铝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2 |
6.
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B.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 |
D.单宁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9.
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乙表面无明显变化,把甲放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乙甲丙 | D.丙甲乙 |
10.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木炭、活性炭都具有一定的吸附性 |
B.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 |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11.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
B.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
C.广泛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
D.短途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
15.
下列有关物质保存方法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 保存方法 | 原因 |
A | 白磷应保存在冷水中 | 白磷着火点低 |
B | 浓盐酸应密封保存 | 浓盐酸易挥发 |
C | 浓硫酸应密封保存 | 浓硫酸在空气中易吸水 |
D | 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 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
A.A | B.B | C.C | D.D |
16.
向微型实验仪器井穴板的4个井穴(已编号)中分别滴加盐酸、醋酸、硫酸铝和氯化铵四种溶液各3滴,再各加1滴紫色石蕊试液(所有试剂用量共约0.8m),观察到四种溶液均变红。由本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②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③用微型实验仪器做实验可节省药品
④微型实验可减少污染

①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②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③用微型实验仪器做实验可节省药品
④微型实验可减少污染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7.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质方法 |
A | CO2 | HCl |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
B | CaCl2溶液 | 稀盐酸 | 加过量碳酸钙、过滤 |
C | NaCl溶液 | Na2CO3 | 加适量的硝酸钙溶液、过滤 |
D | KNO3溶液 | KCl | 加过量的AgNO3溶液 |
A.A | B.B | C.C | D.D |
21.
调查统计表明,很多火灾伤亡事故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 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D. 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
A.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 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D. 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
2.选择题- (共4题)
25.随着“大师”王林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近年来在极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中,迷信“大师”“指点”,信奉怪异“风水”,公共决策时要烧香拜佛请“风水师”代为参考的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假如你想写篇评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合做标题的是( )
26.随着“大师”王林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近年来在极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中,迷信“大师”“指点”,信奉怪异“风水”,公共决策时要烧香拜佛请“风水师”代为参考的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假如你想写篇评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合做标题的是( )
3.填空题- (共3题)
27.
(10分)如图所示,若将稀硫酸比作初三学生,要求在“应急演练”中按照“距离最短”的原则从楼顶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已知各层都有三道门(空白处为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各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后才能到达出口处。请分别写出疏散路线上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第五层: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第四层: ,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3)第三层: ,该反应属于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第二层: ;
(5)第一层: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在疏散路线上无法通过第 层。

(1)第五层: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第四层: ,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3)第三层: ,该反应属于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第二层: ;
(5)第一层: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在疏散路线上无法通过第 层。
28.
(5分)图一和图二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在图二中,转化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则转化1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两个转化1的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
(4)在图三中,若M、N各代表一种纯净物,W是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分别写出转化1和转化2的化学方程式: 、 。

(1)在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在图二中,转化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则转化1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两个转化1的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
(4)在图三中,若M、N各代表一种纯净物,W是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分别写出转化1和转化2的化学方程式: 、 。
29.
(8分)Na2SO4是制造纸张、药品、染料稀释剂的重要原料。某Na2SO4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和MgCl2,实验室提纯Na2SO4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加入NaOH溶液主要除去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加入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过量,可在后续的流程中加入适量的 (填名称)除去。
(3)操作a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4)若溶液M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Cl,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操作b应为:先将溶液M ,再降温结晶、过滤。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以下,这是因为 。

(1)加入NaOH溶液主要除去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加入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过量,可在后续的流程中加入适量的 (填名称)除去。
(3)操作a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4)若溶液M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Cl,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操作b应为:先将溶液M ,再降温结晶、过滤。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以下,这是因为 。

4.实验题- (共1题)
30.
(5分)化学课上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成分为纤维素)用FeC13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老师告诉同学们: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聪颖的小明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
(探究过程)
I.理论分析
(1)小明先从反应物元素组成分析,认为:因为 ,所以反应后可能有铁单质生成。
II.实证研究
(2)为了获得实验证据,小明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波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对于实验1,小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质,还可能是 (填化学式)。
不过,小明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得知,在此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为了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明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 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聪颖的小明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
(探究过程)
I.理论分析
(1)小明先从反应物元素组成分析,认为:因为 ,所以反应后可能有铁单质生成。
II.实证研究
(2)为了获得实验证据,小明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波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对于实验1,小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质,还可能是 (填化学式)。
不过,小明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得知,在此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为了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明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 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