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油纸伞的味道•桐油
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主要成分为α﹣桐酸(化学式C18H30O2)和三油精,是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桐油又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等涂料,桐油使美丽而充满古韵的油纸伞能遮风避雨。从直观上判断,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
2010年《中国宁德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船除木料外,辅助材料有船钉、桐油灰、竹丝、油漆等。桐油灰属无机胶凝材料,明《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关于在古建筑中用桐油﹣﹣石灰作为腻子的记载。桐油灰中熟桐油和生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的比例是1:3.木船的缝隙用桐油石灰填充,起胶合作用,将木船的每块船板粘贴成一个整体,不会从船底里渗水,木船就可以在水中启航。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提炼桐油的过程是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写出桐油石灰的原料之一氧化钙中钙离子符号___。
(3)如何区分熟桐油与生桐油___。
(4)在古建筑中用作腻子原料的桐油──石灰属于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5)α﹣桐酸(化学式C18H30O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
油纸伞的味道•桐油
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主要成分为α﹣桐酸(化学式C18H30O2)和三油精,是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桐油又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等涂料,桐油使美丽而充满古韵的油纸伞能遮风避雨。从直观上判断,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
2010年《中国宁德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船除木料外,辅助材料有船钉、桐油灰、竹丝、油漆等。桐油灰属无机胶凝材料,明《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关于在古建筑中用桐油﹣﹣石灰作为腻子的记载。桐油灰中熟桐油和生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的比例是1:3.木船的缝隙用桐油石灰填充,起胶合作用,将木船的每块船板粘贴成一个整体,不会从船底里渗水,木船就可以在水中启航。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油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提炼桐油的过程是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写出桐油石灰的原料之一氧化钙中钙离子符号___。
(3)如何区分熟桐油与生桐油___。
(4)在古建筑中用作腻子原料的桐油──石灰属于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5)α﹣桐酸(化学式C18H30O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为___g
(2)计算CaC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
(3)计算反应后的CaCl2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为___g
(2)计算CaC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
(3)计算反应后的CaCl2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推断题- (共1题)
3.
如图是一些常见物质间互相转化的关系图(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已知高温下CO能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和CO2.下列关系图中,A、B、X、Y均为无色气体,E、F为常见金属。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为了安全,点燃A气体之前要_____。
(2)写出图中生成黑色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蓝色溶液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气体B还可用黑色固体与无色液体反应得到,化学方程式_____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为了安全,点燃A气体之前要_____。
(2)写出图中生成黑色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蓝色溶液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气体B还可用黑色固体与无色液体反应得到,化学方程式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猜想二:Al>R>Cu;猜想三:_____。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通常显+2价,盐溶液呈蓝色:硫酸铝、氯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一致认为丙同学的操作及结论有误,理由是_____
(拓展探究)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同学们,金属铝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一种气体。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做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
(实验探究)小红和小敏针对自己的猜想,分别用如图装置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1)小红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将_____;否则不是O2。
(2)小敏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将_____;否则不是H2。
(得出结论)查阅资料知,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 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猜想二:Al>R>Cu;猜想三:_____。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通常显+2价,盐溶液呈蓝色:硫酸铝、氯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 主要操作 | 主要现象 | 实验结论 |
猜想一 |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_____ | 猜想一不成立,R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 |
猜想二 |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他们插入到相同体积和溶液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 |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有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②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猜想三 | 将未经打磨的铝丝插入到R的盐酸溶液中 | _____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一致认为丙同学的操作及结论有误,理由是_____
(拓展探究)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同学们,金属铝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一种气体。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做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
(实验探究)小红和小敏针对自己的猜想,分别用如图装置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1)小红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将_____;否则不是O2。
(2)小敏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将_____;否则不是H2。
(得出结论)查阅资料知,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 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简答题- (共1题)
5.
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铁矿石,某化学兴趣小组取得铁路建设所用的赤铁矿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化学反应)20g,将其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84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4g.
求①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_;
②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求①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_;
②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6.单选题- (共17题)
8.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①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③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④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①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③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④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0.
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4%,将该气体5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粉末,完全反应后,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5g | B.6.7g | C.15g | D.20g |
11.
如图所示,三甲基一氯硅烷[(CH3)3SiCl]是一种生产有机硅化合物的原料,遇火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与水接触可生成盐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甲基一氯硅烷属于有机物 |
B.保存三甲基一氯硅烷时应密封防水 |
C.三甲基一氯硅烷由碳、氢、硅、氯四种原子构成 |
D.三甲基一氯硅烷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小于7 |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
B.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
C.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氧气,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
D.实验室制氧气的催化剂除二氧化锰之外,还有其他物质 |
13.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之比为1:8 |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
C.将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上会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变成无色 |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无气泡,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
14.
下表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 B化学与安全 |
①用铝制饭盒长时间贮存酸性食品 ②利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③用高温蒸煮的方法对一些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 ①房间里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含量 ②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 ③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
C化学与环境 | D化学与健康 |
①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可以保护环境 ②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③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施用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 ①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氮气防腐 ②用甲醛浸泡保险海产品 ③制作糕点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使糕点松软可口 |
A.A | B.B | C.C | D.D |
15.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干说明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B.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变大 |
C.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
D.蒸馏水中加入肥皂水搅拌可以得到大量的泡沫,故蒸馏水属于硬水 |
16.
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 B化学与能源 |
①老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②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③香烟的烟气中含有CO、尼古丁等,对人有害 | ①氢能源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能源 ②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③倡导大量使用高硫煤做燃料 |
C化学与医药 | D化学与生产 |
①用氧气进行医疗急救 ②用生石灰做补钙剂 ③用干冰作血液制品冷藏运输的制冷剂 | ①用硫酸钠配制波尔多液 ②用食盐的水溶液制作叶脉书签 ③用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炼铁 |
A.A | B.B | C.C | D.D |
17.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
B.反应前后,Na+和Cl-的数目不变 |
C.反应前后,H+和OH-的数目不变 |
D.反应前后,H2O的数目不变 |
19.
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雾霾是由粉尘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等复杂成分组成,雾霾属于混合物 |
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 |
C.人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时放出能量,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
D.化学肥料[CO(NH2)2、KH2PO4等]的叶面喷施,提高了化肥的使用效率,其中 KH2PO4属于复合肥 |
2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打开盛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
B.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
C.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变红 |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
7.选择题- (共1题)
23.
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②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右移动;
③实验结束后,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可观察到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8.填空题- (共6题)
24.
将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化学反应前后四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
(1)表中x的值为___。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生成物是___。
(3)该反应属于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12 | 3 | 80 | 3 |
反应后质量/g | x | 33 | 0 | 30 |
(1)表中x的值为___。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生成物是___。
(3)该反应属于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5.
(1)青少年多食用豆类、虾皮等富含_____元素的食物可以有效预防佝偻病;
(2)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可以有效地除去冰箱异味;
(3)生活处处有化学.如:生活中常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其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如:有一种新型的食品保鲜剂﹣﹣泡沫铁粉,是将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塑料袋里做成的.食品罐里有了它,食品的保存期就大大的延长了. ①铁粉对食品具有优良保鲜作用的原因是(填序号):_____
A 铁是化学性质很稳定的金属 B 铁粉生锈时吸收水分,促使食品保持干燥
C 铁粉生锈时吸收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
②欲判断某用过一段时间的泡沫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用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来判断.
(2)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可以有效地除去冰箱异味;
(3)生活处处有化学.如:生活中常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其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如:有一种新型的食品保鲜剂﹣﹣泡沫铁粉,是将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塑料袋里做成的.食品罐里有了它,食品的保存期就大大的延长了. ①铁粉对食品具有优良保鲜作用的原因是(填序号):_____
A 铁是化学性质很稳定的金属 B 铁粉生锈时吸收水分,促使食品保持干燥
C 铁粉生锈时吸收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
②欲判断某用过一段时间的泡沫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用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来判断.
26.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t1℃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___;
(2)降温能使___(填“甲”或“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提纯乙可采取___的方法;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A t1℃时,等质量的甲、乙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两种溶液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B 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C t2℃时,等质量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完全溶解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D 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t1℃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___;
(2)降温能使___(填“甲”或“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提纯乙可采取___的方法;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A t1℃时,等质量的甲、乙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两种溶液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B 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C t2℃时,等质量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完全溶解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D 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7.
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氢氧化铝 ②熟石灰 ③石灰石 ④稀硫酸 ⑤稀盐酸 ⑥苛性钠固体
(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
(2)胃里含有的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_____;
(3)是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医疗上可用于胃酸过多的是_____;
(4)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的是_____;
(5)铅蓄电池中含有的酸是_____;
(6)通常用于建筑材料的是_____.
①氢氧化铝 ②熟石灰 ③石灰石 ④稀硫酸 ⑤稀盐酸 ⑥苛性钠固体
(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
(2)胃里含有的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_____;
(3)是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医疗上可用于胃酸过多的是_____;
(4)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的是_____;
(5)铅蓄电池中含有的酸是_____;
(6)通常用于建筑材料的是_____.
28.
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
(2)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
(3)实验后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原试管所得无色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
(2)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
(3)实验后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原试管所得无色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计算题:(1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