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Ⅰ.某同学研究亚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3)热分解反应时,作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它按CaCO3受热方式来分解。
假设二:它按KClO3受热分解方式来分解。
①假设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确认假设二是否成立的简单实验操作是_________。
②该同学将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充分灼烧,发现最终得到固体质量较原样品质量增加了大约12.7%。据此他认为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假设一成立 B. 假设二成立 C. 两种假设均不成立
固体质量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再次进行了实验。他将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充分加热,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与原样品相同。但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固体组成为两种新的钠盐,其微粒个数之比为1:3,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同学想要进一步探究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的分解反应。他查阅资料后,得知NaClO有多种热分解方式(每种分解方式的产物仅有两种)。若其中一种产物为NaCl,则另一种产物可能是:_____(选填编号)。
A.Cl2 B. O2 C. Na2O D. NaClO3
Ⅱ.已知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能产生温室效应;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是紫红色金属;H是蓝色沉淀。根据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___、C 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假设一:它按CaCO3受热方式来分解。
假设二:它按KClO3受热分解方式来分解。
①假设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确认假设二是否成立的简单实验操作是_________。
②该同学将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充分灼烧,发现最终得到固体质量较原样品质量增加了大约12.7%。据此他认为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假设一成立 B. 假设二成立 C. 两种假设均不成立
固体质量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再次进行了实验。他将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充分加热,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与原样品相同。但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固体组成为两种新的钠盐,其微粒个数之比为1:3,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同学想要进一步探究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的分解反应。他查阅资料后,得知NaClO有多种热分解方式(每种分解方式的产物仅有两种)。若其中一种产物为NaCl,则另一种产物可能是:_____(选填编号)。
A.Cl2 B. O2 C. Na2O D. NaClO3
Ⅱ.已知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能产生温室效应;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是紫红色金属;H是蓝色沉淀。根据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___、C 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2.
Ⅰ.高炉炼铁所需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其过程可用下图简要表示:

已知气体①、气体②和固体③均属于氧化物。
(1)气体②的化学式为______。根据氧化物的性质推测炉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炼铁高炉底部通过不同高度的出口分离铁水与炉渣(如下图所示)。能实现渣铁分离的原因是因为炉渣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3)反应Ⅰ~Ⅴ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个,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个,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个。
(4)高炉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占55~60%)的是___(填化学式),此外还含有25~30%的可燃性气体_____(填化学式),以及9~12%左右的_____(填化学式)。
Ⅱ.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uSO4、Ca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小文为了确定它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填“蒸发”或“过滤”),其中必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
(2)写出蓝色沉淀的化学式:_________。
(3)白色固体是________,写出实验室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文通过实验后认为,这包固体粉末中只有两种物质,他的判断是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气体①、气体②和固体③均属于氧化物。
(1)气体②的化学式为______。根据氧化物的性质推测炉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炼铁高炉底部通过不同高度的出口分离铁水与炉渣(如下图所示)。能实现渣铁分离的原因是因为炉渣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3)反应Ⅰ~Ⅴ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个,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个,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个。
(4)高炉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占55~60%)的是___(填化学式),此外还含有25~30%的可燃性气体_____(填化学式),以及9~12%左右的_____(填化学式)。
Ⅱ.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uSO4、Ca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小文为了确定它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填“蒸发”或“过滤”),其中必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
(2)写出蓝色沉淀的化学式:_________。
(3)白色固体是________,写出实验室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文通过实验后认为,这包固体粉末中只有两种物质,他的判断是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研究盐类物质的性质时,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均产生白色沉淀。他们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对自己过滤后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准备)
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表中的现象I为__________;现象Ⅱ为产生蓝色沉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1)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2)滤液中所含的溶质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Ca(OH)2;④Na2CO3和NaHCO3;⑤Na2CO3和NaOH
(实验及分析)
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CO2,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Ca(OH)2
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另一支试管中的滤液加热至沸腾,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
(反思与评价)
(1)老师认为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合理。
①丙同学的实验中,加入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乙同学的结论,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老师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存在不足。丁同学根据(实验准备)中的实验方案参考,通过以下实验帮助甲同学确认了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3)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b. 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c. 碱和盐反应一定生成另外一种碱和另外一种盐
d. 判断溶液混合后的成分不仅要考虑产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实验准备)
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 NaHCO3溶液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加入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现象I | 溶液变红 |
加入CuSO4溶液 | 产生气泡和蓝色沉淀 | 现象II | 产生气泡和蓝色沉淀 |
加入C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产生白色沉淀 |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
表中的现象I为__________;现象Ⅱ为产生蓝色沉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1)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2)滤液中所含的溶质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Ca(OH)2;④Na2CO3和NaHCO3;⑤Na2CO3和NaOH
(实验及分析)
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CO2,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Ca(OH)2
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另一支试管中的滤液加热至沸腾,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
(反思与评价)
(1)老师认为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合理。
①丙同学的实验中,加入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乙同学的结论,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老师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存在不足。丁同学根据(实验准备)中的实验方案参考,通过以下实验帮助甲同学确认了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OH |
(3)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b. 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c. 碱和盐反应一定生成另外一种碱和另外一种盐
d. 判断溶液混合后的成分不仅要考虑产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3.单选题- (共14题)
4.
2016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的让·皮埃尔·索瓦、美国的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以及荷兰的伯纳德·费灵格,以表彰他们 ( )
A.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贡献 | B.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
C.对契约理论的贡献 | D.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
5.
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氢氧化钠代替生石灰可以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
B.操作⑥产生的生成物还有HCl |
C.操作④可以一步完成转化 |
D.上述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 |
6.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序号 | 混合物 | 除杂试剂与方法 |
A | 烧碱溶液中混有少量熟石灰 | 适量碳酸钠溶液 |
B | 硫酸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 | 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
C | 氯化钾中混有少量二氧化锰 | 用足量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 |
D |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 | 通过浓硫酸干燥 |
A. A B. B C. C D. D
8.
碳﹣14常用于测量古生物的生活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为6 | B.质子数为8 |
C.核外电子数为8 |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
9.
中药麻黄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其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有麻黄的用法“.…..,取茎、去根节、煮十余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5 | B.麻黄碱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
C.麻黄碱能溶解在水中 | D.麻黄碱中含有NO 分子 |
11.
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滤渣中一定有锌 | B.滤渣中一定有铁 |
C.滤液中可能有硫酸铜 | D.滤液中一定没有硫酸亚铁 |
12.
小明同学归纳总结了初中所学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用“H2SO4+X→盐+Y”这种表达式进行整理。下列小明的观点错误的是( )
选项 | X的物质类别 | 观点描述 |
A | 金属 | 若X为Cu,则反应能够发生 |
B | 金属氧化物 | 若X为MgO,则Y为H2O |
C | 碱 | 若X为NaOH,则盐为Na2SO4 |
D | 盐 | 若X为BaCl2,则生成白色沉淀 |
A.A | B.B | C.C | D.D |
13.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A.②③⑤ | B.①②⑤ | C.① ⑤ | D.③④⑤ |
14.
下图为M、N两种固体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C%)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gM放入150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
B.t℃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
C.80gN放入150g水中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低于t℃ |
D.100gN的溶液,蒸发15g水、冷却至t℃后得到10g晶体,原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
15.
下列图像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A.![]() |
B.![]() |
C.![]() |
D.![]() |
4.选择题- (共1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于9月21日至30日召开。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公元……会议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
——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见下图:
5.填空题- (共2题)
19.
Ⅰ.C60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 C60属于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 C60这种物质是由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③ 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____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④足球可由橡胶制成,橡胶属于______(填“有机”或“无机”)物.
Ⅱ. 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粘锅利用了铁的______(填“导电”或“导热”)性.
②不粘锅手柄应选择______(填“热塑”或“热固”)性塑料制作
③鸡蛋清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填答案字母)
④上图聚四氯乙烯内衬还能防止铁锅生锈,其原因是______.
① C60属于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 C60这种物质是由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③ 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____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④足球可由橡胶制成,橡胶属于______(填“有机”或“无机”)物.
Ⅱ. 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粘锅利用了铁的______(填“导电”或“导热”)性.
②不粘锅手柄应选择______(填“热塑”或“热固”)性塑料制作
③鸡蛋清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填答案字母)
A.糖类 | B.油脂 | C.蛋白质 | D.维生素 |
20.
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原理中重要的一步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足量NH3和CO2制备NaHCO3,化学方程式:NaCl+ NH3+CO2+H2O= NaHCO3↓+NH4Cl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该过程,请结合具体的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Ⅰ.气体制备
(1)二氧化碳气体制备
实验室常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__(选填装置对应的字母)。
(2)氨气制备: 实验室常用硫酸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备NH3的反应原理为:Ca(OH)2(固)+2NH4Cl(固)
CaCl2+2H2O+2NH3↑。现要制备并干燥NH3,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选择装置对应的字母)。实验室制备O2也可用上述制备NH3的发生装置,写出用该发生装置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II. NaHCO3制备:
(3)根据表格中的溶解度数据,解释20℃产物中NaHCO3能够先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原因________。
(4)该过程中另一产物NH4Cl在农业生产中常被用作______________。

Ⅰ.气体制备
(1)二氧化碳气体制备
实验室常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__(选填装置对应的字母)。
(2)氨气制备: 实验室常用硫酸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备NH3的反应原理为:Ca(OH)2(固)+2NH4Cl(固)

II. NaHCO3制备:
物质 | NaHCO3 | NH4Cl |
溶解度/g(20℃) | 9.6 | 37.2 |
(3)根据表格中的溶解度数据,解释20℃产物中NaHCO3能够先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原因________。
(4)该过程中另一产物NH4Cl在农业生产中常被用作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