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张华同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
(1)填写下表空格中的化学式.
思考:根据以上盐中的金属元素的排列,可以得出他是依据_____顺序归纳整理的.
(2)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

(3)张华同学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请写出一个能生成MgCl2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我们知道溶液酸碱度pH可显示的溶液的酸碱性;酸溶液pH<7,溶液显酸性;碱溶液pH>7,溶液显碱性.提出问题:盐溶液的pH怎样呢?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猜想与假设:盐溶液的pH可能为:pH=7、pH<7、pH>7.
设计与实验:下列是两同学分别对相同的NaCl溶液、CuSO4溶液、K2CO3溶液的pH进行的测定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片上,用玻棒蘸取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pH标准比色卡比较.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片上,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用玻棒蘸取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pH标准比色卡比较.
记录数据:下表是两同学记录所测pH的实验数据:
结论:通过测定几种盐溶液的pH,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评价与反思:上述两同学测得的数据,反映了溶液真实pH的是_____同学.
(1)填写下表空格中的化学式.
氯化钾 | 氯化钙 | 氯化钠 | 氯化镁 | 氯化铝 | 氯化锌 | 氯化亚铁 | 氯化铜 |
KCl | CaCl2 | NaCl | MgCl2 | _____ | ZnCl2 | FeCl2 | _____ |
思考:根据以上盐中的金属元素的排列,可以得出他是依据_____顺序归纳整理的.
(2)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

(3)张华同学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请写出一个能生成MgCl2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我们知道溶液酸碱度pH可显示的溶液的酸碱性;酸溶液pH<7,溶液显酸性;碱溶液pH>7,溶液显碱性.提出问题:盐溶液的pH怎样呢?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猜想与假设:盐溶液的pH可能为:pH=7、pH<7、pH>7.
设计与实验:下列是两同学分别对相同的NaCl溶液、CuSO4溶液、K2CO3溶液的pH进行的测定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片上,用玻棒蘸取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pH标准比色卡比较.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片上,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用玻棒蘸取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pH标准比色卡比较.
记录数据:下表是两同学记录所测pH的实验数据:
| NaCl溶液 | CuSO4溶液 | K2CO3溶液 |
甲同学 | 7 | 4 | 10 |
乙同学 | 7 | 5 | 9 |
结论:通过测定几种盐溶液的pH,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评价与反思:上述两同学测得的数据,反映了溶液真实pH的是_____同学.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2+Zn
CO+ZnO;FeCl3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则乙组装置D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甲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_____。
(2)从安全考虑,本实验应在装置_____和_____之间再添加装置E防止倒吸(填字母编号)。
(3)该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O的还原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填“增强”或“减弱”)。
查阅资料:CO2+Zn


请回答下列问题:
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如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进行加热,其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 操作 | 甲组现象 | 乙组现象 |
1 | 取黑色粉末加入盐酸 | 溶解,无气泡,溶液呈浅黄绿色(含两种金属离子) | 溶解,有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
2 | 取步骤1所得溶液,滴加KSCN溶液 | 变红 | 无现象 |
(1)则乙组装置D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甲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_____。
(2)从安全考虑,本实验应在装置_____和_____之间再添加装置E防止倒吸(填字母编号)。
(3)该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O的还原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
小明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弄清家里化肥的成分,他看到袋中化肥是白色晶体,用少量肥料跟熟石灰一起研磨,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初步判定是一种氮肥.为进一步证实肥料的成分,小明将少量肥料样品带到学校进行探究.
①小明家的化肥是一种铵盐,有同学认为盐的水溶液都呈中性,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_____.
②结合探究过程回答,施用该化肥时应注意_____.
探究内容 | 现象 | 结论 |
实验1:取一定量的肥料放入水中,振荡 | 样品完全溶解 | |
实验2:取实验1中的部分溶液,滴入石蕊试剂 | 溶液呈红色 | |
实验3:另取实验1中的部分溶液,滴加氯化钡试剂与稀盐酸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
①小明家的化肥是一种铵盐,有同学认为盐的水溶液都呈中性,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_____.
②结合探究过程回答,施用该化肥时应注意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4.单选题- (共16题)
5.
某学生在家里做了如下实验:将一粒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玻璃杯中,小球漂浮于液面上(如图所示).然后将从废旧电池外壳中收集来的锌片(过量)投入杯中,至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与开始时相比,小球所处的位置是( )


A.往上浮 | B.不变 | C.往下沉 | D.无法判断 |
6.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8.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除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
B.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区分失去标签的白酒和白醋 |
C.用适量硝酸钡溶液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钠 |
D.用稀硫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
15.
20℃时,氯化钡的溶解度是35.8g。该温度下,将15g氯化钡和20g氯化钡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
A.23.1%、26.4% | B.23.1%、28.6% |
C.30%、35.8% | D.30%、40% |
1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豆科植物因根部有根瘤菌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 |
B.为使农作物高产,鼓励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
C.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蔗糖 |
D.用草木灰改良过的酸性土壤,不能立即施加氮肥 |
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理念不相符的是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
B.使用一些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
C.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 |
D.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保持整洁的环境 |
5.选择题- (共2题)
21.
冬天用煤或木炭取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煤炭或木炭因为燃烧不充分产生{#blank#}1{#/blank#} 使人中毒;用电热器取暖要注意不要超过用电负荷,以防止发生电路短路引起火灾,如果电器负荷过重引起的火灾绝对不能用{#blank#}2{#/blank#} 灭火,这样易发生触电的危险.
22.
冬天用煤或木炭取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煤炭或木炭因为燃烧不充分产生{#blank#}1{#/blank#} 使人中毒;用电热器取暖要注意不要超过用电负荷,以防止发生电路短路引起火灾,如果电器负荷过重引起的火灾绝对不能用{#blank#}2{#/blank#} 灭火,这样易发生触电的危险.
6.填空题- (共4题)
23.
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问题:
(1)用盐酸除铁锈_____;
(2)烧水的铝壶中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将它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盐酸的用量过多,会损坏铝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_____。
(1)用盐酸除铁锈_____;
(2)烧水的铝壶中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将它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盐酸的用量过多,会损坏铝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_____。
24.
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1)冶炼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表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和铝元素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①根据图中数据和有关的化学知识,你认为金属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跟下列哪些因素有关?_____
a 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 金属的导电性 c 金属的活动性
d 金属的延展性 e 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
②常温下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但铝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_____;
③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为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即可得到金光闪闪与黄金外观相似的“药金”.
a 用上述方法不能制得黄金是因为_____;
b 药金的主要成分是_____;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
①铁在地壳中的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的第_____位;
②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 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我国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
请你根据不同原理,提出防止钢铁锈蚀的两条合理措施:
a _____;
b _____.
(1)冶炼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表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和铝元素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①根据图中数据和有关的化学知识,你认为金属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跟下列哪些因素有关?_____
a 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 金属的导电性 c 金属的活动性
d 金属的延展性 e 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
②常温下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但铝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_____;
③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为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即可得到金光闪闪与黄金外观相似的“药金”.
a 用上述方法不能制得黄金是因为_____;
b 药金的主要成分是_____;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
①铁在地壳中的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的第_____位;
②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 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我国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
请你根据不同原理,提出防止钢铁锈蚀的两条合理措施:
a _____;
b _____.
26.
根据下列数型图象回答: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所得溶液中含有的微粒为_____(填微粒符号).
(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_____.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_____.
(3)图三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_____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_____g a物质.
③t1℃时,分别取100g a的饱和溶液和200g c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则m和n的关系是:m_____n.(填“>”“<”或“=”)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所得溶液中含有的微粒为_____(填微粒符号).
(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_____.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_____.
(3)图三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_____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_____g a物质.
③t1℃时,分别取100g a的饱和溶液和200g c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则m和n的关系是:m_____n.(填“>”“<”或“=”)
7.实验题- (共2题)
27.
某研究小组为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甲所示三个实验(三种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过,其形状和大小相同,稀盐酸的浓度和用量也相同)。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_____。
(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且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色,这说明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_____(填“强”或“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A和C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
(4)乙同学认为仅仅通过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此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乙同学又补做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且实现了探究目的。乙同学的实验:X是金属_____,Y是_____溶液。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_____。
(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且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色,这说明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_____(填“强”或“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A和C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
(4)乙同学认为仅仅通过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此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乙同学又补做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且实现了探究目的。乙同学的实验:X是金属_____,Y是_____溶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