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小明同学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但发现放出氧气的速率太快,经思考将发生装置由A改为B,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装置有不足之处,则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实验中,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置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小明同学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但发现放出氧气的速率太快,经思考将发生装置由A改为B,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装置有不足之处,则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实验中,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置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
(1)某兴趣小组探究Fe、Cu、Ag、R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R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为+2价),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如图A所示,将四根打磨过的金属丝同时插入盛有不同溶液的烧杯中。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R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若甲中出现气泡,乙中无明显现象,可得出Fe、Cu、Ag、R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写出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铁被锈蚀,我们常在铁制品的表面涂抹一层油漆,主要为了隔绝空气中的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3)地球上的矿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下列对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
A.合理开采金属矿物 B.禁止使用金属制品 C.回收废弃旧金属
(1)某兴趣小组探究Fe、Cu、Ag、R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R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为+2价),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如图A所示,将四根打磨过的金属丝同时插入盛有不同溶液的烧杯中。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R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若甲中出现气泡,乙中无明显现象,可得出Fe、Cu、Ag、R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写出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铁被锈蚀,我们常在铁制品的表面涂抹一层油漆,主要为了隔绝空气中的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3)地球上的矿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下列对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
A.合理开采金属矿物 B.禁止使用金属制品 C.回收废弃旧金属
3.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是两种常见的碱。小花同学将两种碱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两支试管中,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1)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________色。
(2)实验2中,若试管B中盛装的是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
(3)实验3中,某同学向两支试管中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B中溶质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是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是碳酸钠;
猜想3:溶质是_____________。
溶质中出现碳酸钠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__________发生了反应。
(实验和结论)
(反思与评价)
老师评价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猜想2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必须要将氢氧化钙溶液换成_________溶液。

(1)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________色。
(2)实验2中,若试管B中盛装的是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
(3)实验3中,某同学向两支试管中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B中溶质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是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是碳酸钠;
猜想3:溶质是_____________。
溶质中出现碳酸钠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__________发生了反应。
(实验和结论)
实验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B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 ____________ | 猜想3成立 |
(反思与评价)
老师评价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猜想2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必须要将氢氧化钙溶液换成_________溶液。
3.简答题- (共1题)
4.
请根据如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
(3)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
(3)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3题)
10.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
B.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
C.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
D.电解水实验 |
11.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NaNO3 | Na2CO3 | 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
B | Cu | Fe | 加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
C | CO2 | CO | 通过灼热的CuO |
D | CaO | CaCO3 | 高温煅烧 |
A.A | B.B | C.C | D.D |
13.
下列变化前后的数据关系不符合a>b的是
A.酒精和水混合前的体积之和为a,混合后总体积为b |
B.一瓶浓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为b |
C.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pH=a,将其加水稀释后溶液的pH=b |
D.一瓶浓硫酸的质量为a,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为b |
15.
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酸钾、氯化钾等钾肥能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
B.尿素可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
C.观察化肥的颜色就可以区别磷矿粉和硝酸铵 |
D.农家肥(有机肥)与化肥综合施用效果更好 |
5.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