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气体。S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据统计, 我国大气中93.9%的SO2 来自煤炭燃烧。1998年我国正式确定了控制SO2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对SO2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控制SO2污染的方法有:燃料在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及燃烧后脱硫( 即烟气脱硫)。烟气脱硫技术, 是当前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实用脱硫技术。
烟气脱硫方法一般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湿法烟气脱硫是指应用液体吸收剂(如水或碱性溶液)洗涤含SO2的烟气,脱除烟气中的SO2。干法烟气脱硫, 是指应用干粉状或颗粒状吸收剂等来处理含SO2的烟气, 使烟气中的SO2被吸收。
实验室可以用图1装置模拟干法烟气脱硫。将煤粉碎,使其颗粒大小均匀,取3份0.5 g煤粉,其中2份分别添加0.1g 碳酸钙、0.1g碱石灰(CaO和NaOH)作为吸收剂,混合均匀后,在坩埚中进行煤燃烧实验。用SO2传感器测出3份煤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烟气中SO2的含量(见图2)。

湿法烟气脱硫的优点是脱硫效率高, 稳定;缺点是能耗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并存在废水处理等问题。干法烟气脱硫的优点是能耗低,工艺过程简单, 无污水、无酸处理问题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SO2主要来自___________。
(2)SO2的物理性质有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3)干法烟气脱硫所使用的吸收剂碱石灰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实验室模拟干法烟气脱硫时,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是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气体。S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据统计, 我国大气中93.9%的SO2 来自煤炭燃烧。1998年我国正式确定了控制SO2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对SO2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控制SO2污染的方法有:燃料在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及燃烧后脱硫( 即烟气脱硫)。烟气脱硫技术, 是当前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实用脱硫技术。
烟气脱硫方法一般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湿法烟气脱硫是指应用液体吸收剂(如水或碱性溶液)洗涤含SO2的烟气,脱除烟气中的SO2。干法烟气脱硫, 是指应用干粉状或颗粒状吸收剂等来处理含SO2的烟气, 使烟气中的SO2被吸收。
实验室可以用图1装置模拟干法烟气脱硫。将煤粉碎,使其颗粒大小均匀,取3份0.5 g煤粉,其中2份分别添加0.1g 碳酸钙、0.1g碱石灰(CaO和NaOH)作为吸收剂,混合均匀后,在坩埚中进行煤燃烧实验。用SO2传感器测出3份煤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烟气中SO2的含量(见图2)。

湿法烟气脱硫的优点是脱硫效率高, 稳定;缺点是能耗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并存在废水处理等问题。干法烟气脱硫的优点是能耗低,工艺过程简单, 无污水、无酸处理问题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SO2主要来自___________。
(2)SO2的物理性质有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3)干法烟气脱硫所使用的吸收剂碱石灰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实验室模拟干法烟气脱硫时,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是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控制SO2的污染只能通过烟气脱硫技术解决 |
B.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各有利弊 |
C.煤中加入不同吸收剂,对烟气中SO2的吸收效果不同 |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请从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答,按A计分。
题号 | A | B |
实验目的 | 探究_________ | 探究________ |
实验装置 | ![]() | ![]() |
实验原理 | (1)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 (1)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
部分实验现象 | (2)溶液蓝色逐渐变浅,天平指针_______; | (2)如图,缓慢打开左端活塞,a处可观察到_______; |
3.
硝酸(HNO3)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酸。实验小组对硝酸的某些性质进行研究。
Ⅰ.挥发性
(实验1)取一瓶质量分数为68%的浓硝酸,打开瓶盖,遇潮湿的空气,瓶口可以看到________,是由于挥发出来的硝酸蒸体遇到空气里的水蒸气形成硝酸小液滴的缘故。
Ⅱ.不稳定性
(查阅资料1)硝酸是无色液体,见光或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1)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
4NO₂↑+O₂↑+_____。
(实验2)取3份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浓硝酸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塞好塞子,放置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气温为26℃)。记录溶液上方的气体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实验①、②对比是研究______对浓硝酸稳定性的影响。
(3)实验①、③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Ⅲ.酸性
(查阅资料2)硝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3)向氧化铜粉末中加入硝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IV .氧化性
(查阅资料3)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木炭发生反应:C+4HNO₃(浓)
4NO₂↑+CO₂↑+2H2O。
(实验4)如图所示,将红热的木炭伸到浓硝酸上方,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请解释生成该红棕色气体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
Ⅰ.挥发性
(实验1)取一瓶质量分数为68%的浓硝酸,打开瓶盖,遇潮湿的空气,瓶口可以看到________,是由于挥发出来的硝酸蒸体遇到空气里的水蒸气形成硝酸小液滴的缘故。
Ⅱ.不稳定性
(查阅资料1)硝酸是无色液体,见光或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1)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

(实验2)取3份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浓硝酸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塞好塞子,放置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气温为26℃)。记录溶液上方的气体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实验①、②对比是研究______对浓硝酸稳定性的影响。
(3)实验①、③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Ⅲ.酸性
(查阅资料2)硝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3)向氧化铜粉末中加入硝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IV .氧化性
(查阅资料3)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木炭发生反应:C+4HNO₃(浓)

(实验4)如图所示,将红热的木炭伸到浓硝酸上方,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请解释生成该红棕色气体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4.
最近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绿色自由”构想,先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中,再把二氧化碳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合成塔中转化为甲醇(CH3OH)。具体流程如下:
(已知:CO2+K2CO3 +H2O = 2KHCO3)

(1)吸收池的作用是_______。
(2)碳酸氢钾(KHCO3)在分解池中发生分解反应,其反应条件是_______。
(3)合成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如果空气不经过吸收池和分解池,直接通入合成塔,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
(已知:CO2+K2CO3 +H2O = 2KHCO3)

(1)吸收池的作用是_______。
(2)碳酸氢钾(KHCO3)在分解池中发生分解反应,其反应条件是_______。
(3)合成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如果空气不经过吸收池和分解池,直接通入合成塔,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
4.单选题- (共12题)
12.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a溶液和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C.t3℃时,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
D.将a、b两种饱和溶液从t3℃降到t2℃,均有晶体析出 |
14.
图1为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 |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 |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 |
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
15.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检验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盐酸 | 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B |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 溶解、过滤、蒸发 |
C | 除去铁钉表面上的铁锈 | 用稀硫酸浸泡 |
D | 鉴别二氧化碳和空气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
A.A | B.B | C.C | D.D |
5.选择题- (共1题)
17.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 {#mathml#}{#/mathml#} ,前n项和为Sn,则 {#mathml#}{#/mathml#} ={#blank#}1{#/blank#}.
6.填空题- (共6题)
18.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钢铁。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来炼铁,工业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工业炼铁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依据上述炼铁反应,计算:若制得5.6t铁,理论上会生成二氧化碳______t。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来炼铁,工业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工业炼铁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依据上述炼铁反应,计算:若制得5.6t铁,理论上会生成二氧化碳______t。
19.
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并检验生成了碳酸盐。
25℃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乙醇不参与反应)。

[步骤1]打开K1,关闭K2,从a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产生大量沉淀,停止通二氧化碳;
[步骤2]从a口通入氮气,直至排净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步骤3]关闭K1,打开K2,向甲装置的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
(1)步骤1装置甲的试管中能看到沉淀的原因是______。
(2)步骤2中,排净装置甲中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
(3)步骤3乙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5℃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 NaOH | Na2CO3 |
溶解度/g | 17.3 | <0.01 |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乙醇不参与反应)。

[步骤1]打开K1,关闭K2,从a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产生大量沉淀,停止通二氧化碳;
[步骤2]从a口通入氮气,直至排净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步骤3]关闭K1,打开K2,向甲装置的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
(1)步骤1装置甲的试管中能看到沉淀的原因是______。
(2)步骤2中,排净装置甲中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
(3)步骤3乙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1.
中科院研制出一种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的方法,其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图中a、b是两种起始反应物的分子模型,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两种物质的分子模型)

(1)物质d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请从原料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1)物质d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请从原料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2.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下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2)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1)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2)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23.
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关注。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和天然气。
(2)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危险,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和天然气。
(2)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危险,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