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心中学2018届九年级学生素质教育特长展示测评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451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6

1.综合题(共3题)

1.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等有害物质,可在汽车尾部安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将其转换成为无害物质。在用铂、钯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使CO与NO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该反应中,_______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该元素的原子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该元素的原子被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填化学式)
(2)某固态混合物中含有mgKNO3和若干克不溶于水的杂质,将此混合物加入ng水中,在10℃,40℃,75℃时观察,充分溶解后的结果如表所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见图

通过计算回答:
①m=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75℃时所得KNO3溶液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③若要在ng水中恰好溶解mg硝酸钾达到饱和,则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
2.
若 Na2SO3已部分被氧化变质,某同学为测定 Na2SO3样品的质量分数,设计实验方 案如下:
(方案一)沉淀法 主要操作流程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图中②、③的操作名称分别为②______、③______。
(方案二)测 SO2质量法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装置如图所示:
(1)该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反应原理为_____(用方程式表示)。
(2)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什么?_____。
(3)反应前和反应后都要吹入氮气的目的是什么?_____。
(4)样品中 Na2SO3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用 m1、m2 表示)。
3.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X
 
 
 
Y
 
 
 
 
Z
 
 
 
W
 
 
 
(1)X能形成多种单质,写出其中两种单质的名称_____。
(2)Z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
(3)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Y______W(填“大于”或“小于”)。
(4)W位于周期表的_____周期,_____主族,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中心元素可用字母W表示)
(5)“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请根据“捕捉”CO2过程图回答问题:
①加入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分离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
②可循环利用的B物质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
③该过程中还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

2.简答题(共1题)

4.
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等进行如下分类。

(1)上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A.交叉分类法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K、Cu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三种或多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化合物,可以有酸、碱、盐、氧化物等。
①从上述物质中选出一种含H、O、N元素的盐,写出其在水溶液中离子的符号_____。
②从上述物质中元素最高价含氧酸及碱(含Cu元素)中各选出一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下列4组物质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3种不同,且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
A.CaO、Na2O、CO2、CuO B.H2、C、P、Cu
C.O2、Fe、Cu、Zn D.HCl、H2O、H2SO4、HNO3
以上四组物质中与其他物质不同的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A.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3.科学探究题(共1题)

5.
现在有两个化学反应,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另一个反应的反应物,且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是另一个反应的产物。如果把其中一个反应叫做“正反应”,那么另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反应的“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下图中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述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和20%的盐酸溶液,其他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烧瓶B的作用是_____;烧瓶C的作用是_____;在试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_____。
(2)实验时,U型管G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_______。
(3)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___。
(4)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安全,在E管中的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共17题)

6.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屠呦呦据此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C.维生素 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由此可推测能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D.手机电池放电是由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电流
7.
(题文)人们可从铁钛矿(主要成分FeTiO3)制取金属钛(Ti),其在一定条件下的主要反应有:①FeTiO3+H2=Fe+TiO2+H2O②TiO2+2C+2Cl2=TiCl4+2CO;③TiCl4+2Mg=2MgCl2+Ti,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的H2被还原
B.反应②中钛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C.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
D.反应②Cl2中的“Cl”得到电子
8.
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
B.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C.其中甲醛属于氧化物
D.化学方程式为:HCO+O2===CO2+H2O
9.
在一定条件下,RO3 n-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2RO3n-+F2+4OH-=2RO42-+2F-+2H2O,从而可知在 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A.+4B.+5C.+6D.+7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传导光信号进行通信,Si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B.燃烧、爆炸或颜色发生了改变的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C.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碳的化合物,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D.目前提出的“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
11.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 已略去).下列选项不能实现图示转化的是

选项



A
H2SO4
H2
H2O
B
C
CO
CO2
C
NaOH
NaCl
NaNO3
D
Ca(OH)2
CaCl2
CaCO3
 
A.AB.BC.CD.D
12.
某学生只有下列仪器和用具:烧杯、试管、硬质玻璃管、圆底烧瓶、量筒、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导气管、橡皮塞、橡皮管、玻璃棒、药匙、火柴。从缺少仪器 或用具的角度看,该学生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①制取氢气;②粗盐提纯;③用木炭还原氧化铜;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A.① ②B.② ③C.① ③D.②④
13.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
A.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
B.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C.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D.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锌溶液中
14.
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15.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A.装置甲:排空气法收集H2
B.装置乙:过滤装置
C.装置丙:电解水实验原理示意图
D.装置丁:海水蒸馏得淡水
16.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馏完毕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
B.将 98%的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稀释
C.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
D.在测定溶液的 pH 时,先用蒸馏水湿润试纸,后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中部,再与 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 pH
17.
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 X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时仍是饱和溶液
B.分别将 t1℃时 X、Y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相同温度时,X 的溶解度一定大于 Y 的溶解度
D.Y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8.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烧产物如 CO2、H2O、N2等能够实现利用太阳能让它们重 新组合(如图),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 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A.热能B.电能C.化学能D.生物质能
19.
古代很多诗词蕴含了好多哲理和化学知识。下面有关诗词对化学实验现象或化学实验过程分 析错误的是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表明玉熔点高且不易分解
B.“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淘金是一种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中过滤的方法
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燃烧放热,熔点很低,使蜡烛融化
D.“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诗中的石烟是指石油燃烧产生的烟
20.
下列一些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对应正确的是
A.AB.BC.CD.D
21.
下列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和注意问题错误的是
A.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 NaOH 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B.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C.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D.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
22.
对某 pH=2 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A. KNO3    K2CO3 NaNO3    CaCl2     B. KC1    NaHCO3    K2SO4 NaCl
C. NaCl    ZnSO4    KNO3    KOH D. HC1    MgCl2    Na2SO4 NaCl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