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由煤制氢气的技术发展已有200年历史。某实验室提出了一种煤制氢技术。其流程如图所示。

(1)水煤浆是由煤(主要含碳)与水混合而成,经过气化器后转化为CO2和H2.在气化器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反应条件已省略):①C+H2O=CO+H2②□+□=CO2+H2
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重整器的作用是_____。
(3)燃料电池里发生的反应为:2H2+O2=2H2O,为了维护电池的正常工作,需要定期排放所生成的水。100kg氢气通入燃料电池,理论上可生成水_____kg。

(1)水煤浆是由煤(主要含碳)与水混合而成,经过气化器后转化为CO2和H2.在气化器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反应条件已省略):①C+H2O=CO+H2②□+□=CO2+H2
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重整器的作用是_____。
(3)燃料电池里发生的反应为:2H2+O2=2H2O,为了维护电池的正常工作,需要定期排放所生成的水。100kg氢气通入燃料电池,理论上可生成水_____kg。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1)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
(2)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试验溶液的导电性,灯泡越亮,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3)溶液的导电性也可以用电导率仪(如图B)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提出问题1)溶液是否都能导电?
(进行实验1)25℃时,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三个实验。
(提出问题2)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进行实验2-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
(进行实验2-2)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的目的是________。
(2)通过实验1-2和实验1-3的对比,说明________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影响。
(3)实验2-1中,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解离出的离子是_______和______,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2-2,不能够得出“对于氯化钠溶液来说,温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原因是_______。
(反思与交流)
(5)完成实验1-3后,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做实验1-1,理由是_________。
(查阅资料)
(1)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
(2)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试验溶液的导电性,灯泡越亮,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3)溶液的导电性也可以用电导率仪(如图B)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提出问题1)溶液是否都能导电?
(进行实验1)25℃时,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编号 | 液体 | 现象 | 实验结论与解释 | |
1-1 | 100mL水 | 灯泡不亮 | 水不导电 | |
1-2 | 100mL 10%的硝酸钾溶液 | 灯泡亮 | 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 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能够解离出自由移动的k+和NO3- |
1-3 | 100mL 10%的蔗糖溶液 | 灯泡不亮 | 蔗糖溶液不导电 | 溶解在水中的蔗糖不能解离出自由移动,仍以蔗糖分子形式存在 |
(提出问题2)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进行实验2-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
氯化钠溶液浓度(%) | 1.4 | 2.8 | 4.2 | 5.6 | 7.0 |
电导率值(S/m) | 2.000 | 3.219 | 4.533 | 5.800 | 7.133 |
(进行实验2-2)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的目的是________。
(2)通过实验1-2和实验1-3的对比,说明________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影响。
(3)实验2-1中,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解离出的离子是_______和______,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2-2,不能够得出“对于氯化钠溶液来说,温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原因是_______。
(反思与交流)
(5)完成实验1-3后,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做实验1-1,理由是_________。
3.
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资料:棉花的着火点为210℃。
[步骤1]将U型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打开K2,关闭K1,从a口通入氧气,两端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2]关闭K2,打开K1,从b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将U型管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两端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3]打开K2,关闭K1,从a口通入氧气,右端白磷先燃烧,一会儿棉花开始燃烧,此时左端棉花没有燃烧。
(1)步骤2中,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__。
(2)请解释步骤3中,右端棉花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完成下表:

资料:棉花的着火点为210℃。
[步骤1]将U型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打开K2,关闭K1,从a口通入氧气,两端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2]关闭K2,打开K1,从b口通入二氧化碳,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将U型管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两端均无明显现象。
[步骤3]打开K2,关闭K1,从a口通入氧气,右端白磷先燃烧,一会儿棉花开始燃烧,此时左端棉花没有燃烧。
(1)步骤2中,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__。
(2)请解释步骤3中,右端棉花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完成下表:
该实验可以证明的燃烧条件 | 对应现象 |
温度达到着火点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步骤2中的白磷不燃烧,步骤3中的白磷燃烧 |
3.科普阅读题- (共1题)
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维生素C(C6H8O6)是一种无色晶体,味酸,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例如猕猴桃、橙子、西兰花、西红柿和青椒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蔬菜当属西兰花,其含量大约是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的6倍以上。
维生素C被称为抗坏血酸,有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解毒等作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恢复皮肤弹性,防止过敏。
由于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及蔬菜中,一般人没必要服用维生素C片,过量服用维生素C,儿童会损害成骨细胞的形成,骨病发病概率增加;成人会诱发尿路草酸钙结石及肾结石;对心脑血管患者,还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维生素C在碱性溶液中或受热时容易被氧化而变质,在酸性环境中性质较稳定。
在蔬菜烹饪过程中,用不同的锅具和烹饪方式,烹饪相同的时间,维生素C的保存率(%)不同(见下表)。
不同烹饪方式蔬菜中维生素C的保存率(%)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维生素C 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健身教练特别推荐健身者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西兰花,主要原因是_______。
(4) 关于维生素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5)为了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食用蔬菜时建议_______。
维生素C(C6H8O6)是一种无色晶体,味酸,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例如猕猴桃、橙子、西兰花、西红柿和青椒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蔬菜当属西兰花,其含量大约是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的6倍以上。
维生素C被称为抗坏血酸,有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解毒等作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恢复皮肤弹性,防止过敏。
由于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及蔬菜中,一般人没必要服用维生素C片,过量服用维生素C,儿童会损害成骨细胞的形成,骨病发病概率增加;成人会诱发尿路草酸钙结石及肾结石;对心脑血管患者,还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维生素C在碱性溶液中或受热时容易被氧化而变质,在酸性环境中性质较稳定。
在蔬菜烹饪过程中,用不同的锅具和烹饪方式,烹饪相同的时间,维生素C的保存率(%)不同(见下表)。
不同烹饪方式蔬菜中维生素C的保存率(%)
序号 | 锅具及烹饪方式 | 西兰花 | 芹菜 | 青椒 |
① | 不锈钢锅,加盖,不翻炒 | 68.66 | 87.17 | 74.91 |
② | 不锈钢锅,不加盖,翻炒 | 60.25 | 68.52 | 61.75 |
③ | 铁锅,不加盖,翻炒 | 38.53 | 43.58 | 40.62 |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维生素C 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健身教练特别推荐健身者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西兰花,主要原因是_______。
(4) 关于维生素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食用含维生素C的食物越多越好 |
B.饮食中缺少水果蔬菜的人群,需适量服用维生素C片 |
C.为减少蔬菜烹饪过程中维生素C的损失,最好选用铁锅 |
D.烹饪过程中加盖、不进行翻炒,是为了减少蔬菜与空气接触 |
4.单选题- (共9题)
5.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反应是物质燃烧的反应 | B.反应物甲的化学式是C2H4 |
C.生成的丙、丁分子个数比为1:2 | D.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7:24 |
7.
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 |
B.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 |
C.若a处粉末是硫粉,b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 |
D.若a处粉末是铜粉,能看到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 |
12.
向盛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钡[Ba(OH)2]溶液至过量。发生中和反应为:H2SO4 + Ba(OH)2 = BaSO4↓+2H2O。烧杯中物质的某些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其变化趋势中正确的是


A.A | B.B | C.C | D.D |
5.填空题- (共4题)
14.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水(H2O) ②钙片(主要成分CaCO3) ③小苏打(NaHCO3)④干冰(CO2)
(1)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填序号)。
(2)②的主要成分和③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填序号)。
(2)②的主要成分和③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6.
含有花青素(C15H1106)的花瓣,在不同的pH条件下,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见下表)。

(1)花青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
(2)依据信息,你认为花青素可以用作_______。

(1)花青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
(2)依据信息,你认为花青素可以用作_______。
6.实验题- (共4题)
18.
小明用电子秤进行如右图所示的称量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活动1和活动2的电子秤示数都减小了。
两个活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而导致电子秤示数减小的是_______(填“活动1”或“活动2”)。

经过一段时间后,活动1和活动2的电子秤示数都减小了。
两个活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而导致电子秤示数减小的是_______(填“活动1”或“活动2”)。
19.
依据下列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需进行操作①-⑤,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和_______。
(2)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需要进行操作⑥,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

(1)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需进行操作①-⑤,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和_______。
(2)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需要进行操作⑥,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
20.
请从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答,按A计分。
题号 | A | B |
实验装置 | ![]() | ![]() |
实验原理 | (1)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 (1)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
实验现象 | (2)溶液由____色变为____色 | (2)溶液由____色变为____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科普阅读题:(1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