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1“爱护水资源”练习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4453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

1.简答题(共7题)

1.
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图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爱护水资源应该从哪两方面采取措施?再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做的。
2.
全球的水量分布情况是:海水96.5%,陆地淡水2.53%,陆地咸水0.97%.请用适当的示意图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保护水资源一方面要 ________,另一方面要 ________   
4.
5月12日,是我国汶川大地震记念日。回想当年,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调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________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2)地震中许多原有的水源被破坏。新水源需检测和处理后才能成为饮用水。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理学指标等方面均达标方可成为生活饮用水。
①感官性指标中有一项要求为: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水应澄清透明。为达到此要求,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凝聚、沉降,然后通过________ (填操作名称)而实现。
②化学指标中含有水源的pH和硬度两项。
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硬水与软水?请简述实验步骤与现象:________ 
③病理学指标中对细菌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要杀灭细菌可以向水中加入漂白粉、氯气等消毒剂,也可以通过________ 操作,既杀灭细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5.
水资源状况:水占地球表面积的 ________ ,淡水储量很有限,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2.53%,能被人类利用的还不到总水量的1%,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6.
下列是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图和水资源紧缺指标表

紧缺性
人均水量/(m3·ɑ-1)(ɑ,年的符号)
轻度缺水
1700-3000
中度缺水
1000-1700
重度缺水
500-1000
极度缺水
<500
 
根据图表分析和你对水资源的认识,请你说说:
(1)图中水资源极度缺水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
(2)以“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为辩论题,如果你作为正方辩论员,你的辩论要点是(要求从两方面考虑):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7.
2015年3月22日“是第22届“世界水日”,主题是“水与能源”.再次提醒人类关注水资源问题,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据媒体报道,某市区域内出现了两条“黄河”,经过各级环保部门调查发现,“黄河”形成的原因是这两处的上游均有较多的标准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要对钢铁半成品进行酸洗除锈处理,然后对过量的盐酸用氢氧化钙中和后流入河道.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河水成“黄色”的原因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 ________ 所致.(填写离子符号)
(2)当地农民用此河水浇灌农作物,大多农作物竟然出现了萎蔫和枯死的现象,专家分析称是由于河水中含盐量过高所致,请说出植物萎蔫和枯死的原因是________ .
(3)河水成“黄色”后水的物理性状发生了改变,取等体积的蒸馏水和被污染的“黄水”称量后“黄水”的质量大于蒸馏水的质量,说明被污染的水的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2.单选题(共12题)

8.
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分馏能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产品B.空气中的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C.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5.23%D.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9.
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森林发生火灾时,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B.糖类、蛋白质、水、维生素、甲醛和硝酸铅,它们通常被称为六大基本营养素
C.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D.为了节省能源,冬天烤炭火时紧闭门窗
10.
水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淡水资源丰富,不需要节约用水B.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它能溶解所有物质
C.在通电条件下,水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D.过滤可以将硬水变成软水
11.
2015年3月20日联合国发布报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40%的国家和地区面临干旱问题。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的义务。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12.
2015年1月1日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开始实施。保护环境利在千秋,功在当代。为了保护环境,你认为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①大量砍伐森林,作为燃料代替燃煤。
②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③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
④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A.只有②③④⑤B.只有①③④⑤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13.
下列行动中有利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是()
A.生活中随意排放塑料垃圾
B.“绿色出行”每月少开一天汽车
C.工业上大量使用“含硫煤”供热
D.农业上使用农药流入江中
14.
今年一季度,我市因治霾成效显著获得省治霾奖励。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行为不会增加大气中PM2.5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B.为城市主干道洒水保洁C.露天焚烧落叶D.燃煤火力发电
15.
爱护环境,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其他场所可以任意吸烟 B. 核能不安全,禁止使用核能
C. 加速石油、煤炭的开采,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D. 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16.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
C.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D.努力实施“绿色化学”,把化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7.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目标。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是(    )
A.回收各种废弃塑料B.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C.工业废水任意排放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18.
为减少大气和水污染,还我“碧水蓝天”,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少用或不用含磷洗涤剂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D.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19.
“向污染宣战”是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让徐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B.使用清洁能源,以节约化石燃料
C.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体污染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

3.选择题(共2题)

20.“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一现象只能在地球(  )地方实现。
21.“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一现象只能在地球(  )地方实现。

4.填空题(共6题)

22.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是常见的溶剂,将下列生活中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 .
A.蔗糖 B.纯碱 C.食盐 D.花生油
(2)“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写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____ .
(3)为了保护水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________ .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D.工业“三废”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4)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知道水是由________ 组成.
(5)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 .
(6)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①消毒杀菌②过滤③蒸馏④活性炭吸附⑤加明矾吸附沉降.天然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所选用的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填序号)________  .
23.
面对湖水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①建立拦污闸,对入湖污水预先进行治理;②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活;③恢复湖中荷藕、菱、水葫芦的种植,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并将植物叶茎回收,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从长远观点看,你同意________方案(填序号).不同意其他方案的理由是________.
24.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________m3  , 但人均占有量非常少,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________。
25.
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但大部分的水是________,不能直接被人类所充分利用.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总水量的 ________,所以,我们要提倡________
26.
研究证明,高烟囱可以降低其周围地表面的SO2的含量。某地区新建了火力发电厂,由于排放废气的烟囱较低,空气中SO2含量剧增。后来改建成高烟囱,烟囱周围地表面SO2的含量减少。请你从环保角度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取:_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
27.
今年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识如图)
   
(1)北京奥运会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绿色奥运”理念无关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①招募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服务;②在奥运场地使用新型清洁燃料汽车;③奥运工程建设中,应用太阳能、地热等能源。
(2)“祥云”火炬的燃料是丙烷(C3H8),丙烷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绿色奥运”的要求,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3) 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污染的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 和____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7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