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轮模拟测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423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6

1.推断题(共1题)

1.
某白色固体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它们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白色沉淀A 是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操作 I 是_____(填分离方法)。
(3)通过以上实验可知,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
(4)写出生成无色气体D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为进一步确认白色固体甲的组成,取少量无色溶液 B,加足量硝酸酸化,滴加_____溶液,若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白色固体甲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

2.计算题(共1题)

2.
小明称取 4.0 g 某化肥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加水溶解后,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SO4 + Ba(OH)2 = BaSO4↓+ 2KOH。
(1)计算化肥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2)判断该产品是否合格________?

3.综合题(共2题)

3.
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
(2) 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相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 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变为_____(微粒符号)。
(3)为减少污染、提高焦炭的利用率,可将焦炭在高温下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4.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A 管接电池_____极(填“正”或“负”)。
(3)检验 B 试管中气体的操作方法和现象是_____。
(4)某学生观测记录了不同时间段A、B 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A 试管气体体积(cm3
6
12
20
29
39
49
55
65
75
85
B 试管气体体积(cm3
2
4
7
11
16
21
26
31
36
41
 
仔细分析实验数据,1-4 min 内A、B 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 2:1,可能的原因是____。
从第 8 分钟开始,每分钟内 A、B 试管收集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5)为进一步测定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某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右图),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 A、B 的质量,结果测得 m(H):m(O) >1:8,比理论值偏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填编号)。

A.通入的氢气未经过净化干燥    B.装置 A 内管口有水凝结
C.氧化铜没有完全还原    D.装置B 同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

4.科学探究题(共1题)

5.
某实验研究小组欲检验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并测定其纯度(杂质不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
①草酸晶体(H2C2O4•2H2O)100℃开始失水,101.5℃熔化,189℃左右分解。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
③碱石灰既可吸收水也可以吸收 CO2
甲、乙两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并测定其纯度:
(1)请完成猜想三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分解产物是 CO2、H2O   猜想二:分解产物是 CO、 H2O
猜想三:分解产物是_____。
(实验设计)
Ⅰ. 甲同学用下列实验仪器(图中某些加热装置已略去,实验所需药品不限)进行探究。

(2)仪器a 的名称是_____。
(3)用加热草酸晶体的方法获取气体,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填编号)。
(4)甲同学实验利用装置“G(碱石灰)—F—C(CuO 固体)—F”检验 CO,则 F 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证明含有 CO 的现象是_____。
Ⅱ. 乙同学对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的新装置如下图所示(所用容器为底部弯曲的试管)

(实验过程)
乙同学加热试管后观察到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蓝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生成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在干燥管的尖嘴处点燃,该气体能燃烧。通过进一步检验,确认燃烧的气体为 CO。
(实验结论)
(5)猜想_____是正确的,写出草酸晶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纯度计算)
乙同取样品a g,通过实验测得产生的CO 质量b g,则草酸纯度的表达式为_____。
(反思与评价)经过实验和讨论。请你对比两套装置,指出乙同学设计的装置优点是_____。

5.单选题(共9题)

6.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合理且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A.AB.BC.CD.D
7.
某同学设计的物质鉴别方法,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需鉴别的物质

加试剂或方法
方法 1
方法 2
A
木炭粉和氧化铜
看颜色
通 CO 并加热
B
NaCl 溶液和Na2CO3溶液
稀盐酸
Zn
C
稀盐酸和氯化钾溶液
无色酚酞
Zn
D
水和酒精
闻气味
点燃
 
A.AB.BC.CD.D
8.
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9.
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成语相关化学用语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争风吃醋:醋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的符号为H+
B.大浪淘沙: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
C.如胶似漆:胶中含有碳、氢、钙等元素,三种元素中属于金属的元素符号为 Ca
D.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As2S3中S 为-2 价),As2S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为+6 价
10.
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a点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a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11.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A.红磷B.木炭C.铁丝D.蜡烛
12.
在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 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的现象如左图所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甲中的溶液是N 溶液
B.烧杯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烧杯甲的溶液升温到 30℃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烧杯甲和烧杯乙的溶液都升温到 30℃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3.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
C.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 CO2,在氧气中燃烧有 CO2生成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D.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1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B.点燃酒精灯
C.测溶液的酸碱度D.过滤

6.填空题(共1题)

15.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化学。
(1)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_____进行检验,通过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在空气中和_____直接接触。防止校园中铁质的自行车棚生锈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
(3)小明发现将踩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能重新鼓起来,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是_____。
(4)自来水厂通常利用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的原理进行杀菌消毒。
① 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 经上述处理的自来水略显酸性,其 pH 为_____7(选填“<”“>”或“=”)。
③ 氯气加压变成液态氯气属于_____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综合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