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29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不属于谦辞的词语是()
A.家父B.久仰C.寒舍D.敝人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言行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岂能不慎?
B.“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美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上周我们刚刚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篇课文。
C.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迎面走来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

2.字词书写(共1题)

4.
结合语境,完成下面的题目。
2018年“南马”(南京马拉松)惊艳升级,诸多名胜景点和城市地标纳入路线,形成“史上最美马拉松赛道”。15 公里处,选手们跑出中山门,进入中山陵园风景区,明孝陵、美龄宫、梅花山、植物园、前湖、琵琶湖等知名景点汇聚于此,美不shèng(   )收。金秋十月,陵园路的梧桐树洒下浓密的树荫,金黄色的梧桐落叶随风摇yè( );植物园的金桂和丹桂已zhàn(  )开花苞,随风送来阵阵芬芳;水鸟栖息在前湖湛蓝的水面上,送来声声wǎn(  )转的曲调。
最美的“南马”汇聚起山水城林、人文绿都的芳华,绘就了一幅秀美的山水;就像谱写了一曲悠扬的江南曲调;就像创作了一首隽永的怀古诗词。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划线句修改为符合语境的比喻句。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古诗。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① 东栏:作者居住庭院内东边栏杆处。  ②雪:指梨花。
(1)在作者的笔下,东栏梨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季梁
②中道而
③今王动成霸王
俄而雪骤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楚路也
A.我欲
B.下车引
C.日月
D.学而时习
【小题2】请用“∕”标出下列两句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
(1)魏王欲攻邯郸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4】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子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小题1】文章第①段的画线句是描写,它的作用:
【小题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
(2)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③段说“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结合全文回答:文中的“蒲公英”和我的母亲哪些地方相似?
【小题4】本文第⑤段画曲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有相通之处。请你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一定遇见“美女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法上的共同点:
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6.作文(共1题)

8.
朱自清先生偏爱初春的花草,冰心先生钟情夏日的荷影,史铁生难忘秋日北海的菊花,老舍先生最有趣,喜欢冬日里秀气的山和水。他们或是单纯地喜爱着草木荣枯的景象,或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再也忘不了那朵花、那些树。
请你以“记忆中的 ”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