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工业上以金红石(主要成分是TiO2)为原料生产金属钛。其工艺流程如下:

(1)可燃性气体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反应①中焦炭表现的性质为_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反应②须在稀有气体环境和加热条件下才能制得金属Ti ,其中稀有气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可燃性气体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反应①中焦炭表现的性质为_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反应②须在稀有气体环境和加热条件下才能制得金属Ti ,其中稀有气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推断题- (共1题)
2.
已知A、B、C、D、E为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相互之间连线表示两者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其中D为有毒气体,B、C均为黑色固体,且B、E反应的产物在溶液中能与C发生置换反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B与E反应的产物在溶液中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B与E反应的产物在溶液中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探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他们取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50g于烧杯中,然后不断滴入稀盐酸于烧杯中,一边搅拌,一边测量溶液的pH,当pH=7时,再称量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请回答:
(1)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1)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二氧化硫。这个建议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与NaOH能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实验方案)同学们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
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他们认为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请解释塑料瓶变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反思改进)
(1)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同学们又设计了如下改进方案:
(2)乙同学认为两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试分析导致两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若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便可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____(填序号)。
A.2mL B.4 mL C.5 mL D.15 mL
(拓展延伸)已知SO2与CO2化学性质相似,与Ca(OH)2溶液发生反应的现象也一样。
若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盖上瓶盖,充分振荡后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实验方案)同学们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
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他们认为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请解释塑料瓶变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反思改进)
(1)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同学们又设计了如下改进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向两个均充满SO2的200 mL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10 mL水和10 mL NaOH溶液,振荡,对比。 | 两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 |
(2)乙同学认为两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试分析导致两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若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便可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____(填序号)。
A.2mL B.4 mL C.5 mL D.15 mL
(拓展延伸)已知SO2与CO2化学性质相似,与Ca(OH)2溶液发生反应的现象也一样。
若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盖上瓶盖,充分振荡后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共15题)
6.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
B.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所以催化剂都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C.氢气或甲烷点燃前需验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验纯 |
D.酸性溶液的pH小于7,则pH小于7的雨水就是酸雨 |
7.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八月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B.汽油挥发说明汽油分子的体积增大 |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 |
D.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
8.
薄荷醇(化学式为C10H20O)可用于糖果生产,下列有关薄荷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薄荷醇属于氧化物 |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C.薄荷醇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20︰1 |
D.薄荷醇中碳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最大 |
10.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B.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看到产生白烟 |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
13.
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则过滤时滤出的固体可能是( )
A.Ag、Cu两种固体 | B.Ag、Fe两种固体 |
C.Cu、Fe两种固体 | D.Ag、Cu、Fe三种固体 |
14.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水储量很丰富,但是淡水资源有限 |
B.工业废水应处理达标后排放 |
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D.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
15.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不相同 |
B.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都易溶于水且溶解过程中都会放热 |
D.实验室配置生理盐水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和胶头滴管 |
17.
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不合理的是( )
序号 | 混合物 | 除杂试剂 |
A | 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 | 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B | 铁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 | 足量的稀硫酸 |
C | 氯化亚铁溶液混有少量氯化铜 | 足量的铁粉 |
D | 氯化钙溶液中混有少量盐酸 | 过量的碳酸钙 |
A.A | B.B | C.C | D.D |
18.
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是室内着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
B.高层房屋着火的住户,赶快乘坐电梯逃生 |
C.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
D.未成年人发现火灾最好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
6.填空题- (共4题)
20.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炉内磁铁矿(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炉内磁铁矿(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学习化学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并服务于生活。
(1)若家里燃气泄漏时,应__________________。
(2)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家庭中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是(写一条)______________。
(1)若家里燃气泄漏时,应__________________。
(2)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家庭中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是(写一条)______________。
2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与c相交于P点。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g 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A.a>b>c B.b>a>c C.a=b>c D.c>a=b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g 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A.a>b>c B.b>a>c C.a=b>c D.c>a=b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