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一模(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292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3/3

1.单选题(共30题)

1.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B.密度C.挥发性D.可燃性
2.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CO2+C2CO
B.4Fe+3O2  2Fe2O3
C.2CO+O22CO2
D.CaCO3CaO+CO2
3.
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10g NaCl 溶解在 90g 水中,形成 100g NaCl 溶液
C.湿衣服晒干后变轻
D.100mL 酒精与 100mL 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 200mL
4.
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种类B.原子种类C.元素种类D.物质总质量
5.
属于氧化物的是(   )
A.稀有气体B.水C.氢气D.石灰水
6.
属于单质的是(   )
A.水B.空气C.泥土D.氢气
7.
既含有游离态又含有化合态氧元素的物质是(  )
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
8.
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糖水B.大理石C.加碘食盐D.五氧化二磷
9.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D.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10.
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分子B.元素C.原子D.单质
11.
氮元素化合价为-3 价的是(   )
A.NH3B.N2OC.NOD.NO2
12.
下列各项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Al+3:正三价的铝元素B.2K:2 个钾元素
C.Fe2O3:氧化铁D.氦气:He2
13.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量微粒的集合体,常用 n 表示
B.1mol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mol碳原子和2mol氧原子
C.摩尔质量就是 1 摩尔物质的质量,常用M 表示
D.摩尔是国际约定量制中7个基本量中的1个,常用mol 表示
14.
空气成分中,约占体积分数21%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15.
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16.
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制作汽水B.氧化钙作干燥剂
C.氧气用作燃料D.石墨制作电极
17.
在氧气中燃烧,出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物质是(   )
A.木炭B.红磷C.硫D.铁丝
18.
造成温度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19.
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金刚石、石墨B.氧气和液氧C.红磷和白磷D.氧气和臭氧
20.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
21.
打开汽水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增大了B.瓶内压强变小了
C.等气泡不再冒出时,二氧化碳已全部逸出D.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2.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100g 水)
32
46
64
85.5
110
138
170
 
甲是 80℃含有 100g 水的 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饱和溶液
B.甲乙丙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式乙>甲>丙=丁
C.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 25:34
D.甲溶液冷却时,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在 60℃~70℃之间
23.
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沙B.蔗糖C.植物油D.粉笔灰
24.
下列物质的俗名错误的是(   )
A.固体二氧化碳:干冰B.硫酸铜:胆矾
C.氧化钙:生石灰D.氢氧化钙:熟石灰
25.
   几种常见物质的pH范围如下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物质
酸奶
鸡蛋清
牙膏
肥皂水
pH范围(常温)
4 ~ 5
7 ~ 8
8 ~ 9
10 ~ 11
 
A.酸奶B.鸡蛋清C.牙膏D.肥皂水
26.
烧木材时,一定要把木材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可以降低着火点B.散热的速度快
C.木材是可燃物D.使木材禾与空气充分接触
27.
进行下列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
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用水和酒精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用二氧化锰和氧化铜比较双氧水分解中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D.用燃烧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和氧气
28.
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A.B.C.D.
29.
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
A.烧杯B.试管C.蒸发皿D.燃烧匙
30.
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2.填空题(共4题)

31.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8.0级汶川大地震。在抗震救灾中,大量使用了“84”消毒液(NaClO溶液)进行消毒,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
(1)X的化学式为___,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____。
(2)地震后,水源受到严重污染。为了保证本地饮用水的安全,生活用水需多次消毒。如果使用漂白粉作为水源消毒剂,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其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溶于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为防止疫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③过滤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③①②④B.④①③②C.④③②①D.③①④②
32.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用相应的化学语言填空。
①2 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②两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__,③氧化镁____________,④金刚石_____________,⑤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⑥用硫酸铜检验某样品中含有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3.
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
丙氨酸由_____种元素组成(写数值),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1mol丙氨酸中约含有_____个氧原子(科学记数法),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4.
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A、B 两种物质在______________℃时溶解度相同。
②t2℃时,B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③t2℃时,等质量的三种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
④t2℃时,将三种物质各 ag 分别加入到 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若只有一种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用“ > ”、“ < ”、“ £”、“ ³”、“ = ”表示)
⑤A中混有少量 B,要得到较纯净的A,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⑥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⑦如图烧杯甲中盛有饱和的C溶液。现向烧杯乙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甲中有晶体析出,可能的原因是___。

⑧t2℃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 t2℃,剩余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列式即可)

3.实验题(共3题)

35.
请你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仪器名称 a 是___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___。
②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最适合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
③关闭 C 中弹簧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A、B、C 装置中不能实现固液分离的是__________。
④若用装置 D 制取氧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如果用图中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端(填“c”或“d”)导入。
⑤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粉末状碳酸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上述反应若生成了0.1mol 二氧化碳,求大理石中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36.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①当打开 K,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C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通过 D处现象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
②某同学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7.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两个重要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①图 1、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A、C 中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图1、2实验体现了一氧化碳和碳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
②如图1实验,加热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图 1、2 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图2C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
b.图 1、2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液体倒流,都要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再熄灭酒精灯或喷灯
c.图 1、2实验分别生成1mol二氧化碳,实验需要的碳和一氧化碳的物质量也分别是1mol
④某兴趣小组在做完图2实验后,进行了如下图的改进,也得出了碳和氧化铜能反应的结论,有一个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0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