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0题)
3.
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
B.10g NaCl 溶解在 90g 水中,形成 100g NaCl 溶液 |
C.湿衣服晒干后变轻 |
D.100mL 酒精与 100mL 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 200mL |
13.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量微粒的集合体,常用 n 表示 |
B.1mol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mol碳原子和2mol氧原子 |
C.摩尔质量就是 1 摩尔物质的质量,常用M 表示 |
D.摩尔是国际约定量制中7个基本量中的1个,常用mol 表示 |
22.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甲是 80℃含有 100g 水的 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溶解度(g/100g 水) | 32 | 46 | 64 | 85.5 | 110 | 138 | 170 |
甲是 80℃含有 100g 水的 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饱和溶液 |
B.甲乙丙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式乙>甲>丙=丁 |
C.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 25:34 |
D.甲溶液冷却时,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在 60℃~70℃之间 |
27.
进行下列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
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B.用水和酒精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C.用二氧化锰和氧化铜比较双氧水分解中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
D.用燃烧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和氧气 |
2.填空题- (共4题)
31.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8.0级汶川大地震。在抗震救灾中,大量使用了“84”消毒液(NaClO溶液)进行消毒,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
(1)X的化学式为___,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____。
(2)地震后,水源受到严重污染。为了保证本地饮用水的安全,生活用水需多次消毒。如果使用漂白粉作为水源消毒剂,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其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溶于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为防止疫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③过滤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1)X的化学式为___,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____。
(2)地震后,水源受到严重污染。为了保证本地饮用水的安全,生活用水需多次消毒。如果使用漂白粉作为水源消毒剂,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其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溶于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为防止疫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③过滤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③①②④ | B.④①③② | C.④③②① | D.③①④② |
32.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用相应的化学语言填空。
①2 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②两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__,③氧化镁____________,④金刚石_____________,⑤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⑥用硫酸铜检验某样品中含有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①2 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②两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__,③氧化镁____________,④金刚石_____________,⑤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⑥用硫酸铜检验某样品中含有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3.
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
丙氨酸由_____种元素组成(写数值),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1mol丙氨酸中约含有_____个氧原子(科学记数法),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丙氨酸由_____种元素组成(写数值),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1mol丙氨酸中约含有_____个氧原子(科学记数法),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4.
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A、B 两种物质在______________℃时溶解度相同。
②t2℃时,B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③t2℃时,等质量的三种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
④t2℃时,将三种物质各 ag 分别加入到 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若只有一种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用“ > ”、“ < ”、“ £”、“ ³”、“ = ”表示)
⑤A中混有少量 B,要得到较纯净的A,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⑥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⑦如图烧杯甲中盛有饱和的C溶液。现向烧杯乙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甲中有晶体析出,可能的原因是___。

⑧t2℃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 t2℃,剩余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列式即可)

①A、B 两种物质在______________℃时溶解度相同。
②t2℃时,B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③t2℃时,等质量的三种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
④t2℃时,将三种物质各 ag 分别加入到 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若只有一种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用“ > ”、“ < ”、“ £”、“ ³”、“ = ”表示)
⑤A中混有少量 B,要得到较纯净的A,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⑥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⑦如图烧杯甲中盛有饱和的C溶液。现向烧杯乙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甲中有晶体析出,可能的原因是___。

⑧t2℃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 t2℃,剩余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列式即可)
3.实验题- (共3题)
35.
请你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仪器名称 a 是___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___。
②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最适合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
③关闭 C 中弹簧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A、B、C 装置中不能实现固液分离的是__________。
④若用装置 D 制取氧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如果用图中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端(填“c”或“d”)导入。
⑤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粉末状碳酸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上述反应若生成了0.1mol 二氧化碳,求大理石中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①图1中仪器名称 a 是___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___。
②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最适合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
③关闭 C 中弹簧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A、B、C 装置中不能实现固液分离的是__________。
④若用装置 D 制取氧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如果用图中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端(填“c”或“d”)导入。
⑤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粉末状碳酸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上述反应若生成了0.1mol 二氧化碳,求大理石中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36.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①当打开 K,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C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通过 D处现象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
②某同学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①当打开 K,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C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通过 D处现象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
②某同学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7.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两个重要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①图 1、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A、C 中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图1、2实验体现了一氧化碳和碳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
②如图1实验,加热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图 1、2 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图2C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
b.图 1、2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液体倒流,都要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再熄灭酒精灯或喷灯
c.图 1、2实验分别生成1mol二氧化碳,实验需要的碳和一氧化碳的物质量也分别是1mol
④某兴趣小组在做完图2实验后,进行了如下图的改进,也得出了碳和氧化铜能反应的结论,有一个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_。

①图 1、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A、C 中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图1、2实验体现了一氧化碳和碳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
②如图1实验,加热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图 1、2 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a.图2C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
b.图 1、2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液体倒流,都要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再熄灭酒精灯或喷灯
c.图 1、2实验分别生成1mol二氧化碳,实验需要的碳和一氧化碳的物质量也分别是1mol
④某兴趣小组在做完图2实验后,进行了如下图的改进,也得出了碳和氧化铜能反应的结论,有一个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0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