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下列用字母表示的8种物质由H、C、O、Na、Cl、Ca、Mn中的几种元素组成,它们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遇B溶液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X和Y反应生成A和Z,其中Y、Z常作灭火剂,X中含3种元素,Z的化学式为_____,X的化学式为_____.
(3)向D中逐滴加入C,会生成一种生命必须的气体,C和Z含有相同种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从上述物质中任选2种为一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a处水面降低,b处水面升高.写出符合要求的4种物质:(友情提示: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1)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遇B溶液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X和Y反应生成A和Z,其中Y、Z常作灭火剂,X中含3种元素,Z的化学式为_____,X的化学式为_____.
(3)向D中逐滴加入C,会生成一种生命必须的气体,C和Z含有相同种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从上述物质中任选2种为一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a处水面降低,b处水面升高.写出符合要求的4种物质:(友情提示: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 | ① | ② | ③ | ④ |
液体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固体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计算题- (共1题)
2.
为测定某地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以下实验;向装有10.0g 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加入47.2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且难溶于水),试计算:
(1)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
(1)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学习了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后,石建和秦思发现红砖粉末(主要含有氧化铁)也会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产生影响。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
(猜想与假设)石建的猜想: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不起催化作用;
秦思的猜想:(1)_____。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总结与反思)综合上述实验结论,可确定(8)_____的猜想正确。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而不是红砖粉末,由此你得出的一条结论或提出的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9)_____。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
(猜想与假设)石建的猜想: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不起催化作用;
秦思的猜想:(1)_____。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实验序号 | (实验过程) | (收集证据) | (解释与结论) |
I | 实验前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 质量为mg | |
II | ![]() | 伸入A中的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 是因为(2)_____。 |
III | 将 I称量的红砖粉末放入B中,![]() | 观察到C中的(3)_____。 | 用符号表达式解释C的 液体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4)_____。 与 II对比,证明红砖粉末(5)_____ . |
IV | 待试管C中没有现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重复此操作 | 均观察到与 I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 |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6)_____。 |
V | 反复实验后,经过相应的操作,再次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 质量为mg |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7)_____。 |
(总结与反思)综合上述实验结论,可确定(8)_____的猜想正确。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而不是红砖粉末,由此你得出的一条结论或提出的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9)_____。
4.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1装置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探究其性质,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组装好实验装置,加药品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装置A中甲的名称是_____。装置B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盐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盐。
(提出假设)
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假设2: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从而浑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组同学在上图中增加下图装置,装置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填选项序号)。

A 浓硫酸 B NaOH溶液
C 饱和Na2CO3溶液 D 饱和 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以上探究可得出结论_____。
(3)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上图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BC段产生的现象是_____。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组装好实验装置,加药品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装置A中甲的名称是_____。装置B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盐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盐。
(提出假设)
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假设2: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从而浑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组同学在上图中增加下图装置,装置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填选项序号)。

A 浓硫酸 B NaOH溶液
C 饱和Na2CO3溶液 D 饱和 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以上探究可得出结论_____。
(3)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上图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BC段产生的现象是_____。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单选题- (共9题)
6.
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B.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C.青蒿素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90:11:40 |
D.青蒿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
7.
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
B.冬天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因为分子停止运动 |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
8.
宣传科学、揭露伪科学是中学生的义务,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下列信息中合理的是( )
A.燃烧鞭炮,能驱鬼降魔,对空气不会造成污染 |
B.普通的水由“大师”点化便成为“圣水”,饮之可逢凶化吉 |
C.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
D.某机构声称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可使水变成燃油 |
9.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
C.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
12.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序号 | 物质 | 性质 | 用途 |
A | 铁粉 | 与盐反应 | 可从废定影液(含AgNO3)中回收银 |
B | 盐酸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焊接金属前,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锈 |
C | 烧碱 | 与酸反应 | 改良酸性土壤 |
D | 活性炭 | 吸附性 | 作净水剂 |
A.A | B.B | C.C | D.D |
13.
生活中一些物质的近似pH如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醋酸 | 橘子汁 | 草木灰水 | 炉具清洁剂 |
pH | 2.5 | 3.4 | 11.1 | 12.4 |
A.草木灰水显碱性 |
B.胃酸过多的人少吃橘子 |
C.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D.上述物质酸性最强的是炉具清洁剂 |
5.填空题- (共3题)
14.
请回答下列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
(1)餐桌上的食物有:豆腐汤、炒瘦肉、清蒸鱼、白米饭,为使营养均衡,你认为应该增加的食物是_____(写出一种).
(2)氢氟酸(HF)可用来在玻璃(主要成分:SiO2)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雕刻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4HF+SiO2=R↑+2H2O,则R的化学式为_____.
(1)餐桌上的食物有:豆腐汤、炒瘦肉、清蒸鱼、白米饭,为使营养均衡,你认为应该增加的食物是_____(写出一种).
(2)氢氟酸(HF)可用来在玻璃(主要成分:SiO2)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雕刻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4HF+SiO2=R↑+2H2O,则R的化学式为_____.
15.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CH3OH )是一种新型燃料.对甲醇的认识:
①从类别上看,甲醇属于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从宏观上看,甲醇所含的元素分别是_____(填元素名称).
③从微观上看,1个甲醇分子由_____个原子构成.
④从变化上看,甲醇完全燃烧生成的产物分别是_____和_____(填化学式).
(2)用化学符号表示:①2个镁原子_____; ②3个硝酸根离子_____.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示:“●”代表氧原子,“O”代表硫原子),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过程_____(填“I”或“Ⅱ”),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过程II的变化情况_____.
(1)甲醇(CH3OH )是一种新型燃料.对甲醇的认识:
①从类别上看,甲醇属于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从宏观上看,甲醇所含的元素分别是_____(填元素名称).
③从微观上看,1个甲醇分子由_____个原子构成.
④从变化上看,甲醇完全燃烧生成的产物分别是_____和_____(填化学式).
(2)用化学符号表示:①2个镁原子_____; ②3个硝酸根离子_____.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示:“●”代表氧原子,“O”代表硫原子),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过程_____(填“I”或“Ⅱ”),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过程II的变化情况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