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如图是高炉炼铁的示意图。请根据图例回答。

(1)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2)高炉炼铁会产生大量的高炉气体,其主要成分含有CO和尘粒。请你对高炉气体的处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
(3)高炉内还原氧化铁的主要物质是CO,写出炉内生成C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4)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要炼得56t纯铁,需要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

(1)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2)高炉炼铁会产生大量的高炉气体,其主要成分含有CO和尘粒。请你对高炉气体的处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
(3)高炉内还原氧化铁的主要物质是CO,写出炉内生成C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4)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要炼得56t纯铁,需要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2.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至少答两点)。
(2)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_____

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_____(用方程式表示),“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____。
(3)图2是一瓶刚打开瓶盖的汽水,写出汽水中的一种溶质___,打开汽水盖时,汽泡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有关;为了防止打开瓶盖时气泡大量溢出,保存的方法是___。

(1)根据图1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至少答两点)。
(2)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_____

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_____(用方程式表示),“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____。
(3)图2是一瓶刚打开瓶盖的汽水,写出汽水中的一种溶质___,打开汽水盖时,汽泡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有关;为了防止打开瓶盖时气泡大量溢出,保存的方法是___。
3.流程题- (共1题)
3.
海水的综合利用主要流程如下图。

(1)上述工业生产流程图中横线上应该填写______。
(2)根据海水晒盐的工业流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粗盐提纯制成精盐需要用到过滤操作
d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制取金属镁,需要在高温熔化状态下电解氯化镁,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该反应需要在氩气或者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理由是___。
(4)如图,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A物质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
②H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请写出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③C与I反应的现象是____。
④该流程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是___。

(1)上述工业生产流程图中横线上应该填写______。
(2)根据海水晒盐的工业流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粗盐提纯制成精盐需要用到过滤操作
d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制取金属镁,需要在高温熔化状态下电解氯化镁,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该反应需要在氩气或者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理由是___。
(4)如图,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A物质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
②H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请写出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③C与I反应的现象是____。
④该流程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是___。
4.单选题- (共14题)
5.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湿衣服晾干 | 分子不断运动 |
B |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 |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C |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 | 温度升高,分子增大 |
D | 氢气燃烧生成水 | 分子种类改变 |
A.A | B.B | C.C | D.D |
6.
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计量数之比为1:1 |
10.
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6种碳元素、12种氢元素和6种氧元素组成 |
B.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
C.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
D.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 |
12.
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
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 |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 |
13.
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金属铜表面会被锈蚀。经检测锈蚀生成物中除含有Cu外,还有C、H、O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选项是推测与Cu锈蚀有关的物质及相关实验探究。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锈蚀物中的H来自空气中的H2O |
B.锈蚀物中的C来自空气中的CO2 |
C.根据检测结果,探究造成铜生锈的物质只需完成实验①、⑥ |
D.如图探究实验还缺少金属铜只与O2、CO2两种物质接触的实验 |
17.
区别下列常见的物品,其中两种方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 需鉴别物质 | 所加试剂或方法 | |
方法1 | 方法2 | ||
A | 铁粉和炭粉 | 用稀盐酸 | 在空气中灼烧 |
B | NH4NO3氮肥和K2SO4钾肥 | 加Ca(OH)2研磨并闻气味 | 加水触摸烧杯 |
C | 浓盐酸和浓硫酸 | 用木条检验 | 闻气味 |
D | 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洗涤剂 | 加入石灰石 | 加水看是否放热 |
A.A | B.B | C.C | D.D |
5.实验题- (共2题)
18.
以下是实验室常见的一些化学仪器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B中标有数字①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
(2)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如图C所示,用排水法收集满O2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完成有关氧气性质实验。
(3)D——G是探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F操作中,为了使该木炭与氧气完全反应,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G操作中为了检验木炭燃烧的生成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如图B中标有数字①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
(2)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如图C所示,用排水法收集满O2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完成有关氧气性质实验。
(3)D——G是探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F操作中,为了使该木炭与氧气完全反应,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G操作中为了检验木炭燃烧的生成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9.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过程。
(1)图1是甲小组同学向滴有酚酞的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2)乙小组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滴入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③实验步骤①和②两次使用了滴管,用完后需要洗涤的是_____(在“①”、“②”、“①和②”之中三选一填写)。
(3)丙小组用温度和pH传感器检测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得结果如图3所示。
①E点的意义____。
②BC段pH变化很快的原因_____。
③如图4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如果1处填写Cl-,2、3分别应填写______、_____。


(4)丁组通过检测溶液导电性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5,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说明氢氧化钡溶液能导电,导电的原因是____。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小灯泡由亮变暗,再由暗变亮,同时用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导电率变化如图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是______。
, 
②检测溶液导电性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1)图1是甲小组同学向滴有酚酞的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2)乙小组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滴入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③实验步骤①和②两次使用了滴管,用完后需要洗涤的是_____(在“①”、“②”、“①和②”之中三选一填写)。
(3)丙小组用温度和pH传感器检测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得结果如图3所示。
①E点的意义____。
②BC段pH变化很快的原因_____。
③如图4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如果1处填写Cl-,2、3分别应填写______、_____。


(4)丁组通过检测溶液导电性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5,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说明氢氧化钡溶液能导电,导电的原因是____。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小灯泡由亮变暗,再由暗变亮,同时用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导电率变化如图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是______。


②检测溶液导电性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