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
(2)①将一定质量的锌粒投入含有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填化学用语)
②在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③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④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⑤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3)在AgNO3和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则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成分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滤液中溶质只有Fe(NO3)2 B.滤液中﹣定含有Fe(NO3)2和Mg(NO3)2
C.滤渣中只有银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
(4)科学家发现一种新金属。根据下表信息推测该金属不适合的用途是_____。
A.焊接金属 B.用于通讯设备 C.制造外科手术刀 D.制造航天飞机
(5)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用含 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的是_____(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
(2)①将一定质量的锌粒投入含有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填化学用语)
②在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③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④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⑤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3)在AgNO3和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则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成分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滤液中溶质只有Fe(NO3)2 B.滤液中﹣定含有Fe(NO3)2和Mg(NO3)2
C.滤渣中只有银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
(4)科学家发现一种新金属。根据下表信息推测该金属不适合的用途是_____。
熔点 | 密度 | 强度 | 导电性 | 导热性 | 抗腐蚀性 |
2500℃ | 3g/cm3 | 与钢相似 | 良好 | 良好 | 优异 |
A.焊接金属 B.用于通讯设备 C.制造外科手术刀 D.制造航天飞机
(5)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用含 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的是_____(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几位同学们对该混合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I.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此外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Ⅱ.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该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现象与结论)
(1)装置C的作用是_____:要证明气体中含有CO则在装置G中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
(2)装置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反思与评价)
(3)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位置,将不能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填化学式)。
(4)实验结束后发现G中红色粉末又变成黑色,原因可能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5)该实验还缺少的装置是_____。
(查阅资料)
I.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此外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Ⅱ.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该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现象与结论)
(1)装置C的作用是_____:要证明气体中含有CO则在装置G中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
(2)装置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反思与评价)
(3)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位置,将不能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填化学式)。
(4)实验结束后发现G中红色粉末又变成黑色,原因可能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5)该实验还缺少的装置是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3.
在FeCl3溶液蚀刻铜箔制造电路板的工艺中,废液(主要含有FeCl2和CuCl2)处理和资源回收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依据流程写出步骤①中Cu和Fe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步骤②加入铁粉后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步骤②得到滤渣的成分是_____;步骤③的操作是_____。

(1)依据流程写出步骤①中Cu和Fe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步骤②加入铁粉后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步骤②得到滤渣的成分是_____;步骤③的操作是_____。
4.推断题- (共1题)
4.
现有一包不纯的Na2SO4固体,可能含有Fe(NO3)3、CaCO3、NaCl、MgCl2、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一定不含____。
(2)取固体A,加入足量稀HC1,固体完全溶解,则原固体一定不含______,一定含有__。
(3)取少量滤液B,滴加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一定不含______。
(4)另取少量滤液B,先滴加过量______溶液,静置,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还含有NaCl。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一定不含____。
(2)取固体A,加入足量稀HC1,固体完全溶解,则原固体一定不含______,一定含有__。
(3)取少量滤液B,滴加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一定不含______。
(4)另取少量滤液B,先滴加过量______溶液,静置,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还含有NaCl。
5.单选题- (共8题)
5.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
B.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
C.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
D.因为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所以最外层少于4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原子 |
6.
下列对课本图表、数据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确定某盐的结晶提纯方法 |
B.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直接查找元素原子核内中子的数目 |
C.根据“酸碱盐溶解性表”,可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判断金属与酸、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
9.
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目的 | 主要实验操作 |
A | H2和CH4 | 鉴别 |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观察现象 |
B | 空气中NaOH变质程度 | 检验 | 加入足量Ba(OH)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 |
C | Fe粉含少量CuSO4粉末 | 分离 |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
D | BaCl2溶液混有Ba(NO3)2杂质 | 除杂 | 先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洗涤;再向所得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
A.A | B.B | C.C | D.D |
10.
水是重要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澄清的泉水是纯净水 |
B.硬水中加入肥皂水容易起浮渣 |
C.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方法净水后,可直接饮用 |
D.活性炭可除去所有的杂质得到纯净水 |
6.填空题- (共5题)
13.
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和如图的信息填空:
(1)甲图中①代表的元素符号是_____它的离子符号是_____。
(2)乙图中所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丙图所示粒子属于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写出乙、丙两种元素的单质间发生反应生成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1)甲图中①代表的元素符号是_____它的离子符号是_____。
(2)乙图中所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丙图所示粒子属于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写出乙、丙两种元素的单质间发生反应生成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15.
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复兴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制造列车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材料,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_____(填“大”“小”或“一样”);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
16.
生活处处有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可用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2)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用到洗涤剂,是因为洗涤剂有_____功能;
(3)奶制品含有丰富的钙_____(填“单质”或“元素”),人体每天要摄入足够量的钙,老年人缺钙会导致_____.
(4)生产生活中可以用_____来检测土壤的酸碱性.
(1)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可用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2)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用到洗涤剂,是因为洗涤剂有_____功能;
(3)奶制品含有丰富的钙_____(填“单质”或“元素”),人体每天要摄入足够量的钙,老年人缺钙会导致_____.
(4)生产生活中可以用_____来检测土壤的酸碱性.
17.
2017年1月《科学报告》一篇文章称,只需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化为“特效口罩”。口罩使用过程中,涂层中的氯化钠在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形成溶液,杀死病毒;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氯化钠会再次析出。如图为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

(1)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和___(填微粒符号);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___(填“变大”或“变小”);
(2)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___;
(3)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填“改变”或“不变”)。

(1)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和___(填微粒符号);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___(填“变大”或“变小”);
(2)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___;
(3)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填“改变”或“不变”)。
7.实验题- (共2题)
18.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进行对比的目的是_____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前后的现象,证明燃烧需要_____.
(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_____.

(1)甲实验中进行对比的目的是_____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前后的现象,证明燃烧需要_____.
(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_____.
19.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 b:_____。
(2)用A或B装置都可以作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中C、D、E、F均可作为收集气体的装置,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端进入(填“m”或”n”)。若实验室用AD装置制制取氢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
(3)小进同学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小进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_____。
(1)写出图中有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 b:_____。
(2)用A或B装置都可以作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中C、D、E、F均可作为收集气体的装置,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端进入(填“m”或”n”)。若实验室用AD装置制制取氢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
(3)小进同学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小进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