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钢铁部物件一般要进行喷漆等处理,以防止其生锈,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
(2)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___(填化学式)溶液进行验证。
(3)如图,向一定量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①若溶液甲为蓝色,则固体乙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
②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
(1)钢铁部物件一般要进行喷漆等处理,以防止其生锈,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
(2)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___(填化学式)溶液进行验证。
(3)如图,向一定量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①若溶液甲为蓝色,则固体乙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
②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3题)
2.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化学原理的实验,对固体产物成分等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下图。

(进行实验)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实验开始时,先向装置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
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
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
(实验与猜想)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____________。
(2)进行猜想: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有三种:
a.全部为铁 b.全部为四氧化三铁 c._________。
(3)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
(填“a”“b”或“c”)正确.
(4)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___________。
(设计实验)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下图。

(进行实验)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实验开始时,先向装置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
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
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
物质性质 | 四氧化三铁 | 氧化亚铁 | 氧化铁 | 铁粉 |
颜色 | 黑色 | 黑色 | 红色 | 黑色 |
能否被磁铁吸引 | 能 | 不能 | 不能 | 能 |
(实验与猜想)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____________。
(2)进行猜想: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有三种:
a.全部为铁 b.全部为四氧化三铁 c._________。
(3)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
(填“a”“b”或“c”)正确.
(4)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___________。
A.收集一氧化碳 | B.吸收二氧化碳 | C.检验二氧化碳. |
3.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同学们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1)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2)CaCl2+Na2CO3=2NaCl+CaCO3↓。
(3)CaCl2溶液呈中性。
(1)滤渣B中一定含有_____,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写出一个即可)。
(2)滤液C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Ca(OH)2;④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酞,液体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反思与评价)
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滤液C中是否含NaOH,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 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 样品中一定含Na2CO3
③ 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查阅资料:(1)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2)CaCl2+Na2CO3=2NaCl+CaCO3↓。
(3)CaCl2溶液呈中性。
(1)滤渣B中一定含有_____,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写出一个即可)。
(2)滤液C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Ca(OH)2;④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酞,液体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反思与评价)
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滤液C中是否含NaOH,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________ | ________ | 猜想④正确 |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 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 样品中一定含Na2CO3
③ 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4.
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如图),想通过探究确定其成分,以便重新利用。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有关四种物质的信息如下:
(实验探究)(1)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活动,小明认为瓶中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不是碳酸氢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将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小红取少量瓶中的试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与小明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有关四种物质的信息如下:
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20oC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水溶液的pH | 7 | 14 | 11 | 9 |
(实验探究)(1)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滴加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 | 该溶液不可能是______溶液。 |
②向上述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 该溶液不可能是_______溶液。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活动,小明认为瓶中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不是碳酸氢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将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小红取少量瓶中的试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与小明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5.
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他们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某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如下:取25g该硫酸溶液,加入到烧杯中,然后把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滴入烧杯中,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求;

(1)该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
(2)配制500g上述硫酸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溶液的质量_______.

(1)该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
(2)配制500g上述硫酸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溶液的质量_______.
4.单选题- (共9题)
7.
已知:Ca(HCO3)2
CaCO3+CO2↑+H2O,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Ca(HCO3)2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该过程的CaCO3不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9.
2015年10月5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B.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 |
C.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 | D.青蒿素属于无机化合物 |
11.
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下表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安全常识 | B | 区分常见物质 |
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 海鲜防腐——甲醛溶液浸泡 预防煤气中毒——确保烟道畅通 |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 涤纶和羊毛纤维——点燃并闻气味 食盐和纯碱——观察颜色 | ||
C | 日常生活经验 | D |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防止钢铁生锈—保持铁制品洁净与干燥 使篝火更旺--把木柴架空 制作疏松的蛋糕--加入小苏打 | 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 缺钙——易患骨质疏松或佝偻病 缺锌——会患贫血病 |
A.A | B.B | C.C | D.D |
1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 |
B.t2℃时,物质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
C.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均为1:5 |
D.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
13.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氮气中的少量氧气 | 将气体缓缓通过炽热的铜网 |
B | 除去氯化钾中二氧化锰 |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C | 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 | 将气体缓缓通过盛有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
D | 提纯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 |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
A.A | B.B | C.C | D.D |
14.
某校实验室将药品分类后放在不同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该实验室新购进部分氢氧化铜和纯碱,应将它们分别放在
药品柜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 |
药品 |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 盐酸 硫酸 | 二氧化锰 氧化铜 | 氯化钠 硫酸钠 | … |
该实验室新购进部分氢氧化铜和纯碱,应将它们分别放在
A.①和③ | B.①和④ | C.③和④ | D.①和② |
5.填空题- (共3题)
15.
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从微观角度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填“原子”或“分子”)。
②参加反应的A与B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
(2)从反应类型角度(一种物质可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生成,以水为例。)
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水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一种物质化学式)。
②分解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水和________(填化学式)。
(1)从微观角度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填“原子”或“分子”)。
②参加反应的A与B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
(2)从反应类型角度(一种物质可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生成,以水为例。)
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水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一种物质化学式)。
②分解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水和________(填化学式)。
16.
善于在物质间寻找规律,是学好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表格中的三组物质,小星同学对它们作了归纳,请你帮他完成相应内容。(说明:①X为待定物质;②规律不能重复)
物质 | 变化规律 | X的化学式 | 排列规律 |
(1)Na、Al、Cu、Fe、X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 _________ | Na、X、Al、Fe、Cu. |
(2)FeS、FeO、Fe3O4、X | 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多到少 | Fe2O3 | ________________ |
(3)NH3、NO、NO2、N2、X | _______________ | N2O3 | NO2、N2O3、NO、N2、NH3 |
17.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____来止痒。
(2)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
A 不锈钢炊具 B 橡胶手套 C 纯棉围裙
(3)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____来止痒。
(2)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
A 不锈钢炊具 B 橡胶手套 C 纯棉围裙
(3)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18.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友情提示:使用分液漏斗时,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的流入,同时防止装置漏气。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止水夹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友情提示:使用分液漏斗时,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的流入,同时防止装置漏气。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止水夹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3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