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4.5g工业品烧碱样品与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铜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滤液质量为39.6g.若工业品烧碱中仅含有氯化钠杂质,参加反应的烧碱质量是___.
2.综合题- (共1题)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A、B、C、D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水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1)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填化学式,下同).
(2)物质D是____.
探究二:
(实验一)探究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
一定温度下,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绘制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3)图中P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____种溶质.
(实验二)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适量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产生气泡.
(4)产生的气体是____,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实验三)检验实验废液成分.
取收集在废液缸中的上述两个实验产生的废液样品,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废液中除含有氯化钠、硫酸钠,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5)试剂甲是____溶液;
(6)证明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____;
(7)现有实验操作还没有完全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补充的操作是____.
探究一:A、B、C、D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水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1)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填化学式,下同).
(2)物质D是____.
探究二:
(实验一)探究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
一定温度下,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绘制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3)图中P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____种溶质.
(实验二)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适量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产生气泡.
(4)产生的气体是____,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实验三)检验实验废液成分.
取收集在废液缸中的上述两个实验产生的废液样品,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废液中除含有氯化钠、硫酸钠,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5)试剂甲是____溶液;
(6)证明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____;
(7)现有实验操作还没有完全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补充的操作是____.
3.单选题- (共8题)
4.
在一定条件下,锌与稀硝酸可发生反应:4Zn+10HNO3=4Zn(NO3)2+__X+N2O↑,其中X为一种常见物质.关于物质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H2O2 |
B.X前面的计量系数为5 |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6 |
D.X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CaCO3→CaO→Ca(OH)2→CaCO3的转化过程中钙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
B.不能一步反应实现CuO→Cu(OH)2的相互转化 |
C.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 |
D.实现H2SO4→HCl和Ca(OH)2→NaOH的转化所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
7.
化学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巨大差异,原因是其中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
C.水结冰体积变大时,水分子由运动到静止且水分子体积变大 |
D.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 |
8.
金属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支持装置已略去).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煤油不与金属钠反应;煤油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如下: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
①步骤Ⅰ、Ⅱ中红色溶液呈碱性,步骤Ⅲ中无色溶液呈中性
②步骤Ⅲ中,C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1个或2个
③本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起反应
④装置D中若改用氯化钙溶液也能实现实验探究的目的
⑤装置B中与空气相通的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外气压平衡,使液体顺利地进出
其中错误说法的个数是()

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如下: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Ⅰ | 先打开a,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待大试管A中充满液体后,立即关闭a及分液漏斗活塞 | A中液体分层,油层在上.钠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体的界面处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下层溶液呈红色,并逐渐进入B中 |
Ⅱ | 打开b,待B中部分溶液进入C中时关闭b,并打开a排气减压 | C中溶液仍呈红色 |
Ⅲ | 打开止水夹c | D中溶液进入C中,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无色 |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
①步骤Ⅰ、Ⅱ中红色溶液呈碱性,步骤Ⅲ中无色溶液呈中性
②步骤Ⅲ中,C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1个或2个
③本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起反应
④装置D中若改用氯化钙溶液也能实现实验探究的目的
⑤装置B中与空气相通的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外气压平衡,使液体顺利地进出
其中错误说法的个数是()

A.1 | B.2 | C.3 | D.4 |
10.
向某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Cu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和蓝色滤液B;再向B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C和滤液D.取滤液D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
①滤渣A和C中都一定有Ag,可能有Cu
②取滤渣C加足量稀盐酸后肯定无明显变化
③滤液B和D中溶质成分相同
④滤液B的质量比滤液D的质量小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①滤渣A和C中都一定有Ag,可能有Cu
②取滤渣C加足量稀盐酸后肯定无明显变化
③滤液B和D中溶质成分相同
④滤液B的质量比滤液D的质量小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A.4 | B.3 | C.2 D.1 |
4.填空题- (共2题)
11.
图1中A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1中B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图中 x=_____,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
(2)图2是钠与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B图中 x=_____,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
(2)图2是钠与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_____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
(4)现有同时含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从该溶液中提取纯净的乙物质,具体的操作是_____。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_____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
A.溶剂质量一定变小 | B.溶质质量一定变大 |
C.溶液浓度可能变大 | D.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
5.实验题- (共1题)
13.
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2NH3+3CuO
N2+3Cu+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1、mD1.

实验步骤:
Ⅰ.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入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


实验步骤:
Ⅰ.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入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
A.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V mL. V.称量装置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2、mD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的____性质. (2)若 mC1﹣mC2=(mD2﹣mD1)×____,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____. (4)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____.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5)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 (6)步骤Ⅱ中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____(填“有”、“没有”或“不确定有没有”)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