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为了解某NaCl、Na2CO3固体混合物中Na2CO3与盐酸的反应情况,张南同学取16g该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分五次加入稀盐酸(每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5g),待反应完全后,得到下表中相关数据,请分析表格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列出求解该混合物中碳酸钠质量(x )的比例式___;
(3)前三次加酸后参加反应碳酸钠质量占原混合物中碳酸钠质量的百分比为___;
(4)当加入稀盐酸至固体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时,若向所得不饱和溶液中加入59.4g蒸馏水,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
(5)若用36.5%的浓盐酸配制上述所需要的盐酸,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
加入稀盐酸的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烧杯及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g | 122.2 | 146.1 | 170.0 | 193.9 | 218.9 |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列出求解该混合物中碳酸钠质量(x )的比例式___;
(3)前三次加酸后参加反应碳酸钠质量占原混合物中碳酸钠质量的百分比为___;
(4)当加入稀盐酸至固体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时,若向所得不饱和溶液中加入59.4g蒸馏水,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
(5)若用36.5%的浓盐酸配制上述所需要的盐酸,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
2.简答题- (共2题)
2.
在哈尔滨市江北一些道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电池路灯。请回答有关路灯的相关问题。

(1)该路灯在白天时给蓄电池充电,夜晚用于照明,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___(答全过程,用“→”表示转化)。
(2)该路灯的灯罩材料为聚苯乙烯,该材料为合成材料中的塑料,这种塑料和玻璃材料比较不具有的优点是___(填字母)
A 密度小B 硬度大C 易加工
(3)该路灯光伏电池板中使用了硅单质材料,硅单质在工业上是利用二氧化硅(SiO2)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哈尔滨市的电能绝大多数来源于火力发电,即燃煤发电,若路灯都采用光伏电池供电,既可以节约___,又可以减少___(至少填两种)等污染物的排放。

(1)该路灯在白天时给蓄电池充电,夜晚用于照明,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___(答全过程,用“→”表示转化)。
(2)该路灯的灯罩材料为聚苯乙烯,该材料为合成材料中的塑料,这种塑料和玻璃材料比较不具有的优点是___(填字母)
A 密度小B 硬度大C 易加工
(3)该路灯光伏电池板中使用了硅单质材料,硅单质在工业上是利用二氧化硅(SiO2)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哈尔滨市的电能绝大多数来源于火力发电,即燃煤发电,若路灯都采用光伏电池供电,既可以节约___,又可以减少___(至少填两种)等污染物的排放。
3.
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可控制的火为人类造福,不可控制的火为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A 锅中的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B 熄灭燃气火焰时,关闭阀门灭火;
C 楼房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D 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E 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倒移走;F 蜡烛的火焰,用嘴吹灭。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___,包括事例___(填序号)
(2)已知氨水(NH3•H2O)是一种可溶性的碱,在水中能电离出NH4+和OH﹣.在硫酸工业生产中常用来吸收生产中产生的SO2气体,请写出SO2和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在生成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可控制的火为人类造福,不可控制的火为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A 锅中的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B 熄灭燃气火焰时,关闭阀门灭火;
C 楼房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D 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E 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倒移走;F 蜡烛的火焰,用嘴吹灭。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___,包括事例___(填序号)
(2)已知氨水(NH3•H2O)是一种可溶性的碱,在水中能电离出NH4+和OH﹣.在硫酸工业生产中常用来吸收生产中产生的SO2气体,请写出SO2和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在生成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如图所示是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正在探究碳酸钠所具有某些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试管的混合物物倒人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白色沉淀增多,由此推知甲试管中溶液溶质为___(填化学式),将烧杯中的沉淀滤去,得到滤液。
(提出问题)烧杯中滤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张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Cl、NaOH、Na2CO3小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Cl、NaOH、Ca(OH)2
(3)你猜想的溶质成分是___(填化学式)。
(实验验证)
(4)张南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没有观察到产生气泡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滤液中溶质不含Na2CO3,自己的猜想错误。请对张南同学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岗同学也用稀盐酸进行验证实验,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张南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总结),
(6)张南、小岗两位同学所用试剂和操作相同,但得出结论却不相同,由两位同学的验证实验总结得出:在验证猜想的溶质成分时,除了所加试剂要与被检验的物质反应产生明显实验现象外,如果___,还得要求所加试剂要足量或过量。

(1)甲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试管的混合物物倒人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白色沉淀增多,由此推知甲试管中溶液溶质为___(填化学式),将烧杯中的沉淀滤去,得到滤液。
(提出问题)烧杯中滤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张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Cl、NaOH、Na2CO3小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Cl、NaOH、Ca(OH)2
(3)你猜想的溶质成分是___(填化学式)。
(实验验证)
(4)张南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没有观察到产生气泡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滤液中溶质不含Na2CO3,自己的猜想错误。请对张南同学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岗同学也用稀盐酸进行验证实验,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张南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总结),
(6)张南、小岗两位同学所用试剂和操作相同,但得出结论却不相同,由两位同学的验证实验总结得出:在验证猜想的溶质成分时,除了所加试剂要与被检验的物质反应产生明显实验现象外,如果___,还得要求所加试剂要足量或过量。
4.推断题- (共1题)
5.
现有A、B、C、D、E、F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含氧化合物,其中A、B、D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A、B在常温下为气体,D为黑色固体,C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F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蒸馒头。用两圆间的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以上反应均在初中知识范围内)

(1)在图中标出C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图中有一个物质之间转化的“→”没有画出,请在图中补充完整_____;
(3)写出B转化为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4)D与足量E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

(1)在图中标出C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图中有一个物质之间转化的“→”没有画出,请在图中补充完整_____;
(3)写出B转化为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4)D与足量E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
5.单选题- (共15题)
7.
人体的“六大营养素”之一,维生素,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大意义,如图是维生素C (C6H8O6)的分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核 |
B.维生素C分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C.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原子个数比为3:4:3 |
8.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t2℃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等于c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 |
B.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高到t2℃时,a、b、c三种物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a=b>c |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晶体均不含结晶水) |
D.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b |
9.
实验室有氯化钡和氯化钙的固体混合物25g,把此混合物加入到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200g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200g碳酸钠溶液恰好反应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22.8g.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3.2% | B.56.8% | C.29.2% | D.70.8% |
10.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铁锈粉末放入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红褐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
B.向滴有石蕊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
D.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
11.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汽油、柴油引起的火灾 |
B.当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时,可以增大空气的进入量,使燃气充分燃烧 |
C.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沾有油污的纯棉内衣 |
D.为延长食品保质期,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 |
12.
下列应用合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Cu(OH)2+Fe═Cu+Fe(OH)2↓ 置换反应 |
B.验证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CO2+Ca(OH)2═Ca CO3+H2O 复分解反应 |
C.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沾到手上的浓硫酸:2NaOH+H2SO4═Na2SO4+2H2O 复分解反应 |
D.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2H2O2![]() |
13.
要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实例 | 解释 |
A |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 氯化钠固体内部不含离子 |
B | 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 | 碳酸钠在水中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
C | 二氧化硫气体有毒 | 二氧化硫分子有毒性 |
D | 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 | 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
A.A | B.B | C.C | D.D |
14.
下列有关能源和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0.3% |
B.地球上的咸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47% |
C.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项措施,世界上已有90%以上的铁得到回收利用 |
D.可燃冰外观像冰,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 |
16.
实验室里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个实验设计方案都合理的是()
序号 | A | B | C | D | |||
需区分 的物质 | 黄金和黄铜 | 氯化铵和硫酸铵 | 聚乙烯(P第一 方案 观察颜色 分别取样于研钵中,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观察颜色 分别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化 第二 方案 分别取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 分别取样,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 分别取样,分别点燃,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分别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溶解后,再分别加绿色树叶,煮沸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
20.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选用的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Na2SO4 | NaOH | 稀硫酸 | 加过量的稀硫酸、蒸发结晶 |
B | CO2 | HCl | 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 将混合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药品足量) |
C | NaCl溶液 | Na2CO3 | BaCl2溶液 | 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 |
D | 铜粉 | CuO粉末 | 稀盐酸 |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晾干 |
A.A | B.B | C.C | D.D |
6.填空题- (共2题)
21.
如图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B图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_______;
(2)C物质是由两种单质组成混合物理由是___
(3)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有___。

(1)请在B图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_______;
(2)C物质是由两种单质组成混合物理由是___
(3)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有___。
22.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养配餐很重要,为了充分保证学生的营养供应,满足学生的营养需要,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增进健康。因此,学生营养食谱的制定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DRIs)”为参考标准;营养摄入营养素要均衡,比例要适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及填写下列空白。

(1)牛奶中的营养素之一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多种___构成极为复杂的化合物,蛋白质是构成___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___的主要原料。
(2)用吸管将牛奶“吸”进口腔内,是因为吸管内的气体被吸走,使吸管内的气压变___,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牛奶被吸进口腔内。
(3)配餐中的苹果和蔬菜可以为学生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除水外),为使青叶蔬菜茎叶生长茂盛,可以补充一种施用后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的化肥是___(填化学式)。

(1)牛奶中的营养素之一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多种___构成极为复杂的化合物,蛋白质是构成___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___的主要原料。
(2)用吸管将牛奶“吸”进口腔内,是因为吸管内的气体被吸走,使吸管内的气压变___,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牛奶被吸进口腔内。
(3)配餐中的苹果和蔬菜可以为学生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除水外),为使青叶蔬菜茎叶生长茂盛,可以补充一种施用后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的化肥是___(填化学式)。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