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184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6

1.流程题(共1题)

1.
为保护绿水青山,可将工业残留的钡渣(主要成分为碳酸钡(BaCO3))进行无害化处理,制取化工原料﹣硫酸钡(BaSO4)。主要流程如图:

(1)粉碎钡渣的目的是_____。
(2)反应釜1中的气体X为_____。
(3)反应釜2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请写出可以替换硫酸的两种盐_____。

2.推断题(共1题)

2.
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另称取14.9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由(1)可知,杂质中一定没有_____,由(2)可知,杂质中一定含有_____,由(3)可知,杂质中一定还有_____,杂质中不能确定的是_____。

3.综合题(共1题)

3.
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4.计算题(共1题)

4.
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
(1)丙氨酸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3)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精确到0.1%)。

5.科学探究题(共2题)

5.
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H2O+Cu。
(进行实验)
实验1:取质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1﹣1
1﹣2
装置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2﹣1
1: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2﹣3
1: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2﹣4
1:12
无黑色物质
2﹣5
1: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解释与结论)
(1)配平化学方程式:C+_____CuO_____Cu+_____CO2↑。
(2)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CO2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1的目的是_____。
(4)实验2的结论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
(6)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_____。
6.
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 H2SO4 = CuSO4 + H2O + Cu
(进行实验)
实验1:取质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1-1
1-2
装置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2-1
1: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2-3
1: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2-4
1:12
无黑色物质
2-5
1: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解释与结论)
(1)配平化学方程式:___C+___CuO高温 ___Cu+ ___CO2↑。
(2)实验1—2中,证明产生C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
(4)实验2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6)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__________。

6.单选题(共9题)

7.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做食品的保护气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洗洁精洗餐具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8.
金属钨(W)可做白炽灯泡的灯丝。用黑钨矿[主要含有FeWO4(钨酸亚铁)]制得金属钨(W)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其主要反应原理如下:
①4FeWO4+4Na2CO3+O24Na2WO4+2Fe2O3+4CO2
②Na2WO4+2HCl(热浓)=H2WO4+2NaCl
③H2WO4H2O+WO3
④3H2+WO3W+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①②③④的产物都有氧化物
C.反应①④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D.为加快反应的速率,可将黑钨矿石碾成粉末
9.
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B. 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C. 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 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0.
小雨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①3个锌原子;3ZN;②两个氢分子:2H2;③两个氢氧根离子:2OH-;④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应的粒子:Mg2+;⑤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⑥-2价的氧元素:O2-。其中正确的有
A. 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11.
分离与提纯是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氢钠
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少量硫酸钾
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D
除去锌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B.BC.CD.D
12.
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的分离
B.物质的鉴别
淡化海水﹣蒸馏
海水晒盐﹣蒸发
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
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固体﹣水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生活
缺铁﹣易引起贫血
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
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A. A B. B C. C D. D
13.
根据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滴加洗涤剂能将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C.吃松花蛋时可加入少量食醋,因为食醋能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
D.稀盐酸能用来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因为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14.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 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 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
15.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7.多选题(共1题)

16.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①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
B.②表示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C.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④表示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8.填空题(共2题)

17.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_____;
(2)能还原氧化铁的氧化物是_____;
(3)5个硫酸根离子_____;
(4)硝酸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
18.
①二氧化硫和臭氧都是空气污染物;②洁净的空气和水都是纯净物:③因为水体有自净能力,所以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④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途径之一;⑤烧碱和熟石灰的溶液都显碱性;⑥复合肥中一定要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⑦如果将化合物按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划分,则葡萄糖和尿素应属于有机化合物。其中正确的是_____。

9.实验题(共2题)

19.
进行如图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产生气泡的是_____(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_____。
(4)从微观的角度看,D中发生反应的粒子是_____(填粒子符号)。
20.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装置A和E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现需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氢气,在装置A、B、C、D、E中,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
(3)C、D、E、F都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收集装置,其中装置C和装置E不能用来收集二氧化碳,原因是_____。
(4)F装置可以作为多功能瓶,如果想除去制取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瓶中应盛放_____,气体从通入_____通入(填“左”或“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综合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9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