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利用下列提供的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①仪器名称:a 为_____。
②装置 B 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可选择的收集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③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共有_____(填装置编号)。
④F 中是否在发生反应_____(填“是”或“否”),关闭活塞 K 后的现象为_____。
⑤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_____口进入(填“a”或“b”),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

⑥用含碳酸钙 10g 的大理石(杂质与酸不反应)和足量稀盐酸反应,计算制得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多少?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①仪器名称:a 为_____。
②装置 B 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可选择的收集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③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共有_____(填装置编号)。
④F 中是否在发生反应_____(填“是”或“否”),关闭活塞 K 后的现象为_____。
⑤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_____口进入(填“a”或“b”),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

⑥用含碳酸钙 10g 的大理石(杂质与酸不反应)和足量稀盐酸反应,计算制得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多少?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查验标签后确认药品没有拿错,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猜测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①分析原因: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实验验证: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写出上述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提出质疑: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_____?
④再次验证:
⑤实验反思:如何将该变质的溶液仍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请写出操作步骤_____。
①分析原因: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实验验证: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足量 BaCl2溶液 | _____ |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
写出上述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提出质疑: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_____?
④再次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实验②试管中物质过滤,在滤液 中滴加几滴_____试液 | _____ | 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变质 |
⑤实验反思:如何将该变质的溶液仍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请写出操作步骤_____。
3.单选题- (共20题)
13.
已知:2CuO+C
2Cu+CO2↑。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 CuO 和 C 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1时,开始发生反应 |
B.t1和 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
C.b 是固体混合物的质量 |
D.d 是二氧化碳的质量 |
14.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正常雨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 |
B.医疗上用碱性物质中和过多胃酸:NaOH+HCl=NaCl+H2O |
C.除去 NaCl 溶液中的少量 MgCl2:2KOH+MgCl2=2KCl+Mg(OH)2↓ |
D.证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Cu+2AgCl=CuCl2+2Ag |
21.
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NaNO3、KCl、Na2SO4 | B.FeCl3、NaOH、KNO3 |
C.CuSO4、CaCl2、KOH | D.BaCl2、K2CO3、H2SO4 |
4.填空题- (共2题)
23.
生活离不开化学,按要求填空:
I. 空气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_____。
II. 水
②自来水净化过程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_____。
③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电解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a、b 管中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
III. 医药
④咖啡因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其化学式为 C8H10N4O2。咖啡因由_____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中所含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_____,0.1mol 该物质中约含有_____个氢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I. 空气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_____。
II. 水
②自来水净化过程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_____。
③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电解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a、b 管中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
III. 医药
④咖啡因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其化学式为 C8H10N4O2。咖啡因由_____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中所含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_____,0.1mol 该物质中约含有_____个氢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24.
试管a、b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甲和乙,再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不含结晶水)。

①t1℃时,甲的溶解度___乙的溶解度(用“>”“<”“=”填空)。
②p点的含义是___。
③图2,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填“甲”或“乙”);
④t3℃时,若将2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为___。
⑤关于图2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A t1℃时a和b中溶剂质量相等
B t2℃时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
C t3℃时a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中溶质质量分数
D t3℃时若使a和b均恰好饱和,a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b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①t1℃时,甲的溶解度___乙的溶解度(用“>”“<”“=”填空)。
②p点的含义是___。
③图2,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填“甲”或“乙”);
④t3℃时,若将2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为___。
⑤关于图2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A t1℃时a和b中溶剂质量相等
B t2℃时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
C t3℃时a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中溶质质量分数
D t3℃时若使a和b均恰好饱和,a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b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5.实验题- (共1题)
25.
某小组在探究铁、铜、镁、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三个实验(所用金属的形状与大小和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①通过实验 I 和 II 可比较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他们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
②通过观察到实验III 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探究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实现了探究目的。他们实验所用金属 X、Y 溶液分别是_____。

④小组同学又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含有 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一定量的固体和无色的滤液。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①通过实验 I 和 II 可比较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他们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
②通过观察到实验III 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探究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实现了探究目的。他们实验所用金属 X、Y 溶液分别是_____。

④小组同学又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含有 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一定量的固体和无色的滤液。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20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