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词语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mǎo) 笼罩 孱(chàn)头 忍竣不禁 |
B.修葺(qì) 瞬息 猥(wěi)琐 悲天闵人 |
C.菌(jùn)子 凛冽 步履(lǔ) 忧心忡忡 |
D.毋(wù)宁鲁 无虞 鲁莽(mǎng) 不期而致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云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
B.春节期间,很多人津津乐道地在微信朋友圈抢、发红包,却忽视了亲情。 |
C.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
D.无论多么枯燥的材料,经他妙手回春,都会变得鲜活起来。 |
3.
从短语类型的角度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受感动 淡淡花香 重视语文 谦虚诚恳 |
B.报刊杂志 改革开放 油盐酱醋 表扬 |
C.生日礼物 完全相信 热烈欢迎 雄伟壮丽 |
D.老师讲课 看到长城 热爱祖国 安排任务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绕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
B.微山县举行征文大赛有超过500名左右的中学生参加。 |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坏境。 |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蚀》《烙印》等。 |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心通史。 |
C.《春》《氧后一课》《土地的誓言》《老王》都是我们学过的径典散文。 |
D.《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小题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小题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小题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就之隐逸者也:;杜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泊,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志”是”_________________。
【乙】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就之隐逸者也:;杜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泊,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益:增加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 |
A.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以我酌油知之。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命童子取土平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志”是”_________________。
【乙】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驿路梨花(节选)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还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树、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开”。
【小题1】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树、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科这小茅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末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有何作用?
驿路梨花(节选)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还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树、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开”。
【小题1】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树、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科这小茅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末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有何作用?
9.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小题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小题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语言表达- (共2题)
10.
请用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补充完整下面文段的内容要点。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意见》指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意见》指出:
11.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不够简明,请你把它改虚一段简洁的文字。
还有一种正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还有一种正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