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分类归纳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转化③常用于冶炼工业,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涉及的反应是如图所示转化中_____(填序号)。

(2)微观粒子模型化是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方法。
①如图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该图说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___(填字母)。
A 原子核 B 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 C 原子的电子层数
②如图是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示意图。从粒子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

③A、B、C、D表示4种物质,如图是部分物质的微观示意图。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物质
B
C
D
﹣氢原子
﹣氧原子
﹣碳原子
微观示意图



一定质量的A和4.8g B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C和2.7gD,则A的化学式是_____。
④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甲烷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图示所表示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如图实验是大小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气体。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 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C 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Zn比Fe多
(1)分类归纳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转化③常用于冶炼工业,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涉及的反应是如图所示转化中_____(填序号)。

(2)微观粒子模型化是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方法。
①如图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该图说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___(填字母)。
A 原子核 B 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 C 原子的电子层数
②如图是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示意图。从粒子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

③A、B、C、D表示4种物质,如图是部分物质的微观示意图。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物质
B
C
D



微观示意图



一定质量的A和4.8g B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C和2.7gD,则A的化学式是_____。
④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甲烷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图示所表示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如图实验是大小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气体。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 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C 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Zn比Fe多
A. |
2.计算题- (共1题)
2.
某粗盐中除NaCl以外还含有少量杂质MgCl2,为了测定粗盐中MgCl2的质量分数。取固体样品50.0g完全溶解于150.0g水中,并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g;
(2)在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g;
(2)在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得CO2,并验证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性质。

B试管发生的现象是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
乙同学在实验时闻到制得的CO2有些刺激性气味,于是乙同学对气味的来源以及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酸性物质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热量;大理石无气味,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提出猜想)刺激性气味来源于稀盐酸,并且混入与:
I.温度有关 II._____ III.温度及气流的速率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三个实验中所用稀盐酸及紫色石蕊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均相同;夹持装置已略去)。
(拓展与思考)
(1)需在装置A、B之间增加装置
(2)将实验1的稀盐酸改为浓盐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浓盐酸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
(3)有同学认为实验1可以省去不做也可以验证猜想。你的观点是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

B试管发生的现象是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
乙同学在实验时闻到制得的CO2有些刺激性气味,于是乙同学对气味的来源以及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酸性物质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热量;大理石无气味,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提出猜想)刺激性气味来源于稀盐酸,并且混入与:
I.温度有关 II._____ III.温度及气流的速率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三个实验中所用稀盐酸及紫色石蕊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均相同;夹持装置已略去)。
编号 | 实验装置及操作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1 | ![]() | 一段时间内无现象。 |
2 | ![]() |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_____成立。 |
3 | ![]() | _____,猜想II成立。综上猜想III成立。 |
(拓展与思考)
(1)需在装置A、B之间增加装置
A.装置C的作用是_____,装置C中药品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 |
(3)有同学认为实验1可以省去不做也可以验证猜想。你的观点是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
4.
“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模拟实验.
(查阅资料)
①生产原理: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NaHCO3(固体)↓+NH4Cl
②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③氨气(NH3)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理论分析)
(1)依据资料①可知相同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_____NH4Cl的溶解度(填“>”或“<”).
(2)NaHCO3受热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模拟实验)验证侯氏制碱法能获得纯碱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步骤3的结论存在不足.依据题中信息,设计实验确定步骤2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成分,其方案是_____.
(查阅资料)
①生产原理: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NaHCO3(固体)↓+NH4Cl
②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③氨气(NH3)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理论分析)
(1)依据资料①可知相同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_____NH4Cl的溶解度(填“>”或“<”).
(2)NaHCO3受热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模拟实验)验证侯氏制碱法能获得纯碱
步骤 | 蘸有稀硫酸 实验装置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1 | ![]() | 从a管通入NH3,一段时间后,从b管通入CO2,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 (1)蘸有稀硫酸的棉花的作用是_____ (2)通NH3的a管若伸到液面下,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 |
2 | ![]() | 加热,导管口有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步骤1析出的固体是碳酸氢钠 |
3 | ![]() | 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消失 | 步骤2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是纯碱 |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步骤3的结论存在不足.依据题中信息,设计实验确定步骤2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成分,其方案是_____.
4.流程题- (共2题)
5.
实验室有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粉末,为提炼其中的铜,取等质量样品,分别进行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

①分离得到溶液C的操作名称是_____.
②写出步骤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上述步骤_____(选填步骤编号)所包含的反应体现了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实验二

④写出步骤Ⅳ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⑤D、E是同一种溶质形成的溶液,请写出该溶质的名称是_____.
实验一

①分离得到溶液C的操作名称是_____.
②写出步骤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上述步骤_____(选填步骤编号)所包含的反应体现了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实验二

④写出步骤Ⅳ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⑤D、E是同一种溶质形成的溶液,请写出该溶质的名称是_____.
6.
硫酸在工业上有着重要的用途。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原理及工艺流程可简示如下:FeS2
SO2
H2SO4

(1)工业生产过程中将矿石粉碎以及在吸收装置中液体由上而下形成喷雾状的目的是_____。
(2)在实验室模拟制硫酸时用如图装置吸收三氧化硫,除了达到与工业上相同的目的外,还可能考虑的因素是_____。
(3)工业上常用熟石灰来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提示:生成物有一种是CaSO3)
(4)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来配制稀硫酸。稀释时,正确操作是,_____,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工业生产过程中将矿石粉碎以及在吸收装置中液体由上而下形成喷雾状的目的是_____。
(2)在实验室模拟制硫酸时用如图装置吸收三氧化硫,除了达到与工业上相同的目的外,还可能考虑的因素是_____。
(3)工业上常用熟石灰来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提示:生成物有一种是CaSO3)
(4)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来配制稀硫酸。稀释时,正确操作是,_____,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5.单选题- (共18题)
8.
向盛有10g49%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0.1mol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固体残留,t1时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b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
B.c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
C.d点固体,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
D.m=12.7g |
11.
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钻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燃料,其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减少 |
B.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不变 |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CH2O2 |
D.可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
12.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用符号表示为N |
B.等质量的三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碳 |
C.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
D.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X<O |
13.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问鼎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抗生素的一种,其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由三种元素组成 |
B.青蒿素里含有15个碳原子 |
C.一个青蒿素分子里含有11个氢分子 |
D.青蒿素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5:22 |
14.
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一“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
15.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的化学性质稳定,“银粉漆”(铝粉)可涂在铁栏杆上防锈 |
B.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碳黑常用来制作碳素墨水 |
C.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可用于去油污 |
D.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
16.
由CO2制取C的太阳能工艺流程如图,利用铁的氧化物作催化剂,可提高效益。下列关于该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反应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C、O,化合价不变的元素是Fe |
B.该流程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合理使用了太阳能,充分体现了低碳的理念 |
C.理论上,每生成32gO2,就需要消耗44gCO2 |
D.理论上,每消耗44gCO2,就需向体系内再补充432g FeO |
17.
甲、乙、丙三种物质只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的是( )

| 甲 | 乙 | 丙 |
A | C | CO | CO2 |
B | CuO | Cu | Cu(NO3)2 |
C | CaCO3 | CO2 | H2O |
D | H2SO4 | H2 | H2O |

A.A | B.B | C.C | D.D |
18.
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用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
B.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自制汽水 |
C.用碎鸡蛋壳和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
D.用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纱布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
19.
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观象如图一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变曲线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烧杯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 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C. 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烧杯乙中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

A. 烧杯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 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C. 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烧杯乙中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
22.
食品安全是人类健康永恒的话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海产品,延长保鲜时间 |
B.用SO2熏蒸红薯粉丝,使它的色泽变白 |
C.用大量甜蜜素制作果冻,使它更加可口 |
D.烹调食物时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 |
23.
下列做法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是( )
A.将垃圾集中焚烧,以防治雾霾 |
B.废旧电池深埋土壤中,避免重金属污染 |
C.火力发电厂加高烟囱,减小废气污染 |
D.城市加速地铁、轻轨等快速公共交通建设 |
6.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2道)
单选题:(18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