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第五初级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140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计算题(共1题)

1.
某粗盐中除NaCl以外还含有少量杂质MgCl2,为了测定粗盐中MgCl2的质量分数。取固体样品50.0g完全溶解于150.0g水中,并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g;
(2)在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2.流程题(共1题)

2.
某种手机电路板中含有Fe、Cu、Ag、Ni(镍,银白色金属)等金属,如图是某工厂回收部分金属的流程图。已知:2Cu+O2+2H2SO42CuSO4+2H2O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
(2)写出滤液②中金属阳离子符号_____。
(3)滤渣①中含有的金属_____。
(4)写出滤液①和铁粉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5)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_____。

3.单选题(共10题)

3.
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
B.房屋倒塌,粮食被埋而生霉
C.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变硬
D.冬季室内窗玻璃上出现水雾
4.
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
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 3:1
5.
中考复习阶段,某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植物叶子发黄,说明植物要补充氮肥;②酸、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④淬火后的缝衣针难做成鱼钩;⑤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⑤⑥D.②④⑤
6.
下列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石油铝合金干冰石墨
B.汽水 煤 二氧化碳金刚石
C.空气碳酸钙蒸馏水液氧
D.天然气石灰石氧化铜 锌
7.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锌粒,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
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C.向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
D.电解水实验中原子数目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8.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9.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B.铁钉与稀盐酸反应,银白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C.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产生红褐色沉淀
D.甲烷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
10.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端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B.为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不能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明矾可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11.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甲析出的溶质比乙多
12.
如表除杂的方法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的杂质
所选试剂和方法
A
HCl
H2SO4
加入适量Ba(OH)2溶解、过滤
B
KCl
KClO3
加入二氧化锰、加热
C
Cu
CuO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CaCl2溶液
Ca(OH)2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A.AB.BC.CD.D

4.填空题(共3题)

13.
(1)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1个氧原子_____;
②氯酸钾中氯的化合价_____;
③2个铁离子_____;
④地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_____.
(2)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核外有_____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电子(填“得”或“失”),所形成微粒的符号是_____,该微粒与铜离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14.
“舌尖上的化学”.以下是厨房中一些实物图.

(1)牛肉富含的营养物质是_____.
(2)碘盐中的“碘”是指_____(填“元素”“原子”或“单质”).食用碘盐是为了预防_____(填字母)疾病.
a.贫血  b.甲状腺肿大 c.夜盲症
(3)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a.霉变大米蒸煮后食用  b.甲醛溶液浸泡虾仁防腐  c.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
(4)净水机中使用活性炭来除去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是因为活性炭具有_____作用.
15.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鉴别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这两种无色溶液?
(实验方案)琪琪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 (填字母);
(2)C组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琪琪同学将A、B、C、D四组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对该溶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除水、酚酞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
Ⅰ.NaCl、CaCl2
Ⅱ.NaCl、CaCl2、NaOH
Ⅲ._____
(反思与拓展)
①上述猜想与假设中只有一个不成立,它是_____ (填序号),理由是_____。
②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不能完成该实验_____ (填字母)。
A 紫色石蕊实验 B 铜 C 硝酸银溶液 D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5.实验题(共1题)

16.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它们完成如下探究实验.试根据题目要求回列问题:

(1)第一组的同学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MnO2为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填写装置序号字母).
②仪器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目的是_____.
(2)第二组的同学欲用含少量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气体,测定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杂质不参加反应).
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混合气体→B1→E→D→B2
A.试回答下列问题:(假设过程中氧化铁全部参加反应;仪器B1、B2吸收气体完全.)
①仪器D中的现象为_____,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②若通过测量反应前后仪器B2的质量变化,计算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不连接仪器B1,则这样计算出的氧化铁含量与实际值比较将_____(“偏小”“偏大”“基本一致”之一).
③实验结束后,若测得仪器B1中溶液增加的质量与仪器D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相等.那么仪器B1与仪器B2中溶液增加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
④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及安全等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二组同学所做实验开始时,先点燃装置C处酒精灯的原因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