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粗盐中除NaCl以外还含有少量杂质MgCl2,为了测定粗盐中MgCl2的质量分数。取固体样品50.0g完全溶解于150.0g水中,并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g;
(2)在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
(1)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g;
(2)在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2.综合题- (共1题)
2.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产品原理: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化工产品﹣﹣纯碱(Na2CO3)和化肥NH4Cl.
生产原理是:将NH3和CO2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NaHCO3晶体和NH4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后分离出NaHCO3,加热制得纯碱.
生产流程:

相关资料:
(1)NH4Cl
NH3↑+HCl↑
(2)已知20℃时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气体指1体积水中能溶解的气体体积)
问题讨论:
(1)操作Ⅰ、Ⅱ中,相同操作的名称为_____.反应①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①加适量的盐酸,适量是指_____.
(2)检验挥发性气体C的方法_____.
(3)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填序号).
A挥发性气体C; B溶液D; C氢氧化镁;D化肥NH4Cl
组成确定:
(1)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
(2)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_____(写化学式).
含量测定:
称取该纯碱样品44g固体混合物,加水配成400g溶液,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数据见表: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1)m=_____g;
(2)在实验三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要求写计算过程,结果保留0.1%)
总结反思:
请通过计算并结合下表判断此纯碱样品等级为_____品,在上述纯碱含量测定中,将CaCl2溶液改为BaCl2溶液,测定误差会减小.
产品原理: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化工产品﹣﹣纯碱(Na2CO3)和化肥NH4Cl.
生产原理是:将NH3和CO2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NaHCO3晶体和NH4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后分离出NaHCO3,加热制得纯碱.
生产流程:

相关资料:
(1)NH4Cl

(2)已知20℃时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气体指1体积水中能溶解的气体体积)
物质 | NaCl | NaHCO3 | NH4Cl | NH3 | CO2 |
溶解度 | 36.0g | 9.6g | 37.2g | 710 | 0.9 |
问题讨论:
(1)操作Ⅰ、Ⅱ中,相同操作的名称为_____.反应①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①加适量的盐酸,适量是指_____.
(2)检验挥发性气体C的方法_____.
(3)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填序号).
A挥发性气体C; B溶液D; C氢氧化镁;D化肥NH4Cl
组成确定:
(1)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
(2)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_____(写化学式).
含量测定: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固体混合物溶液质量 | 100g | 100g | 100g | 100g |
加入CaCl2溶液质量 | 10g | 20g | 30g | 40g |
生成的沉淀的质量 | 4g | m | 10g | 10g |
称取该纯碱样品44g固体混合物,加水配成400g溶液,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数据见表: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1)m=_____g;
(2)在实验三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要求写计算过程,结果保留0.1%)
总结反思:
请通过计算并结合下表判断此纯碱样品等级为_____品,在上述纯碱含量测定中,将CaCl2溶液改为BaCl2溶液,测定误差会减小.
工业纯碱标准:(Na2CO3% ) | |||
优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次品 |
≥95 | ≥80 | ≥75 | ≤40 |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要从BaCl2、NaCl混合溶液中得到较纯净的BaCl2和NaCl晶体,为此进行下列实验设计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分离BaCl2和NaCl,并得到两种晶体?
(设计方案并实验)
张南同学的实验方案:取一部分混合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将滤液蒸发结晶。

小岗同学的实验方案:取一部分混合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将滤液蒸发结晶。

(填写实验报告)
(1)请写出张南同学加入Na2SO4溶液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小岗同学向滤渣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的实验现象是___;
(交流与评价)
(3)小岗同学认为张南同学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
(4)小岗同学的实验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后,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有___(填离子符号) 张南同学认为加入过量稀盐酸可以把碳酸钠杂质去掉,这样做会使所得的氯化钠溶液含有杂质离子,所以方案不合理,但小岗同学认为只要把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就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___,停止加热。
(反思与总结)
(5)小岗同学在进行操作时所用试剂都是过量的,但后来得到物质确是纯净的,由此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如果我们前面加入试剂不能控制适量,那么可以通过___除去干扰离子,而不产生杂质离子或引入干扰离子。
(提出问题)如何分离BaCl2和NaCl,并得到两种晶体?
(设计方案并实验)
张南同学的实验方案:取一部分混合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将滤液蒸发结晶。

小岗同学的实验方案:取一部分混合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将滤液蒸发结晶。

(填写实验报告)
(1)请写出张南同学加入Na2SO4溶液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小岗同学向滤渣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的实验现象是___;
(交流与评价)
(3)小岗同学认为张南同学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
(4)小岗同学的实验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后,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有___(填离子符号) 张南同学认为加入过量稀盐酸可以把碳酸钠杂质去掉,这样做会使所得的氯化钠溶液含有杂质离子,所以方案不合理,但小岗同学认为只要把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就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___,停止加热。
(反思与总结)
(5)小岗同学在进行操作时所用试剂都是过量的,但后来得到物质确是纯净的,由此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如果我们前面加入试剂不能控制适量,那么可以通过___除去干扰离子,而不产生杂质离子或引入干扰离子。
4.单选题- (共10题)
7.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具有可燃性,所以金刚石也具有可燃性 |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
C.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都是有机物 |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8.
实验室用FeS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S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FeS+H2SO4═FeSO4+H2S↑.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形成一种无氧酸,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可用过氧化氢的发生装置制取H2S气体 |
B.可用排水法收集H2S气体 |
C.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H2S气体 |
D.可用水来吸收H2S气体防治污染空气 |
10.
我国科学家将立方金刚石中的每个碳原子,用一个由四个碳原子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单元取代,形成了用途更为广泛的“T﹣碳’,(如图所示)。下列关于“T﹣碳”的说法正确的( )


A.它与金刚石是同一种物质 |
B.其中的碳原子静止不动 |
C.它是一种新型的含碳化合物 |
D.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
11.
建筑2008年奥运会主运动场“鸟巢”需要用很多钢筋和混凝土,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混凝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 |
B.钢筋属于金属材料 |
C.混凝土是合成材料 |
D.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 |
12.
图象能直观地反映某些科学规律,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3.
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十分强调在开发的同时要保护西部的生态.下列观点中,不代表我国政府观点的是( )
A.人类是可以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 |
B.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
C.人类的发展不一定就会造成生态的破坏 |
D.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却不能改造生态环境 |
5.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