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2题)
1.
工业烟气脱硫中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如下:

(1)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则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沉淀室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则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沉淀室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
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操作A名称是________。
(2)关于工业制备蔗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 由甘蔗制得蔗糖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物理变化
B 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C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不同
C 为得到更多的蔗糖固体,进行操作C时应将水分蒸干再停止加热

(1)操作A名称是________。
(2)关于工业制备蔗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 由甘蔗制得蔗糖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物理变化
B 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C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不同
C 为得到更多的蔗糖固体,进行操作C时应将水分蒸干再停止加热
2.简答题- (共1题)
3.
如图所示,用细线系住宽1cm的铜片使之平衡,然后在铜片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1)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片不能保持平衡,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2)若想用右图装置证明铜具有导热性,还需要的操作是:_____。

(1)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片不能保持平衡,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2)若想用右图装置证明铜具有导热性,还需要的操作是:_____。
3.科普阅读题- (共1题)
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酵素食品富含大量的酶、乳酸、乙酸及少量乙醇等物质,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肠道与抗氧化等功效。研究人员对西兰花酵素发酵过程中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西兰花酵素制备过程如下:

西兰花酵素在发酵过程中 pH 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发酵过程中添加的糖原为苹果汁,主要为葡萄糖与果糖。实验中,以葡萄糖与果糖之和表示西兰花发酵液中的总糖消耗情况。总糖、乙醇、乳酸和乙酸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酵素发酵过程中,糖原主要被酵母和乳酸菌消耗,醋酸杆菌主要利用乙醇进行代谢,因此糖在前期消耗快,后期平缓减低。
监测发酵过程中西兰花酵素抗氧化性变化情况。发现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前7 天增加,7 天后趋于平稳,其抗氧化性测定指标相较于抗氧化性高的桑葚酵素高,是一种口感柔和,味道酸甜,抗氧化性好的酵素食品。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酵素食品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西兰花酵素的制备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依据如图,判断西兰花酵素的制备过程中液体2的酸碱性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 酸性 B 中性 C 碱性
(4)结合如图,分析发酵液pH值不断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酵素发酵过程中,糖原被不断消耗,最终为零。
B 西兰花酵素食品中含有少量乙醇。
C 西兰花酵素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持续增强。
D 西兰花酵素是一种口感柔和,味道酸甜,抗氧化性好的酵素食品。
酵素食品富含大量的酶、乳酸、乙酸及少量乙醇等物质,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肠道与抗氧化等功效。研究人员对西兰花酵素发酵过程中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西兰花酵素制备过程如下:

西兰花酵素在发酵过程中 pH 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发酵过程中添加的糖原为苹果汁,主要为葡萄糖与果糖。实验中,以葡萄糖与果糖之和表示西兰花发酵液中的总糖消耗情况。总糖、乙醇、乳酸和乙酸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酵素发酵过程中,糖原主要被酵母和乳酸菌消耗,醋酸杆菌主要利用乙醇进行代谢,因此糖在前期消耗快,后期平缓减低。
监测发酵过程中西兰花酵素抗氧化性变化情况。发现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前7 天增加,7 天后趋于平稳,其抗氧化性测定指标相较于抗氧化性高的桑葚酵素高,是一种口感柔和,味道酸甜,抗氧化性好的酵素食品。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酵素食品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西兰花酵素的制备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依据如图,判断西兰花酵素的制备过程中液体2的酸碱性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 酸性 B 中性 C 碱性
(4)结合如图,分析发酵液pH值不断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酵素发酵过程中,糖原被不断消耗,最终为零。
B 西兰花酵素食品中含有少量乙醇。
C 西兰花酵素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持续增强。
D 西兰花酵素是一种口感柔和,味道酸甜,抗氧化性好的酵素食品。
4.科学探究题- (共2题)
5.
某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如下研究:
(1)甲同学按下图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乙同学依据下图,认为甲同学实验无法确定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其分析的原因是______。

(3)丙同学用传感器测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测定结果如图。请判断40s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___。
(1)甲同学按下图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乙同学依据下图,认为甲同学实验无法确定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其分析的原因是______。

(3)丙同学用传感器测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测定结果如图。请判断40s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___。

6.
Na2CO3溶液具有碱性,可清洗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Na2CO3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二: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俗称是_______。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最佳的一组实验是_____(填实验编号),其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小菁将Na2CO3粉末洒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解释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反应如下,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O=NaHCO3+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a1 | a2 | a3 | b1 | b2 | b3 | c1 | c2 | c3 |
溶质质量分数 | 2% | 2% | 2% | 6% | 6% | 6% | 10% | 10% | 10% |
水的温度(℃) | 20 | 40 | 60 | 20 | 50 | 60 | 20 | 40 | 70 |
溶液pH | 10.90 | 11.18 | 11.26 | 11.08 | 11.27 | 11.30 | 11.22 | 11.46 | 11.50 |
实验二: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溶液pH | 11.22 | 11.35 | 11.46 | 11.48 | 11.50 | 11.50 |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俗称是_______。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最佳的一组实验是_____(填实验编号),其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小菁将Na2CO3粉末洒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解释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反应如下,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O=NaHCO3+_____
5.单选题- (共12题)
7.
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共涉及三种元素
B.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 该反应中反应物甲、乙的质量比为28﹕2
D. 物质甲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4

A. 该反应中共涉及三种元素
B.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 该反应中反应物甲、乙的质量比为28﹕2
D. 物质甲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4
8.
工业上可用氧化钛和金属镁反应制取钛金属,化学方程式如下:TiCl4+2Mg
Ti+2MgCl2,该化学方程式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化合反应 | B.分解反应 | C.复分解反应 | D.置换反应 |
11.
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红磷的量可多可少
B. 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C. 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持续减小
D. 最终集气瓶内的液面上升至1处,证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

A. 使用红磷的量可多可少
B. 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C. 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持续减小
D. 最终集气瓶内的液面上升至1处,证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
14.
进行如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气泡现象的实验有②和⑤ |
B.溶液变色现象的实验有④和⑤ |
C.由实验②和⑤,可证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在Fe前 |
D.实验③是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的反应 |
6.填空题- (共3题)
20.
水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物质,如图显示了家庭净水器工作原理。

(1)含有杂质少的出水口是_______(填“出水口a”或“出水口b”)。
(2)净水器产生的废水,进行再利用的建议是_______。

(1)含有杂质少的出水口是_______(填“出水口a”或“出水口b”)。
(2)净水器产生的废水,进行再利用的建议是_______。
21.
“烧烤”是一种街头美食。
(1)烧烤时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2)使用下列烧烤炉既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又节约能源的是____。
A 燃煤烧烤炉 B 木炭烧烤炉 C 太阳能烧烤炉
(1)烧烤时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2)使用下列烧烤炉既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又节约能源的是____。
A 燃煤烧烤炉 B 木炭烧烤炉 C 太阳能烧烤炉
7.实验题- (共3题)
23.
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实验室用图图装置制取O2 | B 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CO2 |
![]()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说明氧气已收集满的现象是________。 | ![]()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____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2道)
简答题:(1道)
科普阅读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