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2题)
1H 1.008 | | 2He 4.003 | |||||
3Li 6.941 | 4Be 9.012 | 5B 10.81 | 6C 12.01 | 7N 14.01 | 8O 16.00 | 9F 19.00 | 10Ne 20.18 |
11Na 22.99 | 12Mg 24.31 | 13Al 26.98 | 14Si 28.09 | 15P 30.97 | 16S 32.06 | 17Cl 35.45 | 18Ar 39.95 |
①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②9号元素与12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③11号元素至18号元素同属第三周期,从核外电子排布来看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如果增加,则该物质是还原剂,如果是减少的则该物质是氧化剂。请判断反应:2Na+Cl2


(1)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_____物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
(3)t2℃时,分别用50g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B(填“>”“=”或“<”)。
2.计算题- (共1题)
编号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 7 | 5 | 5 |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 50 | 50 | 75 |
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g | 4 | 4 | 4 |
完成下列计算:
(1)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第三次实验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流程题- (共2题)
(1)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水和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图:

请写出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试剂A最好选用_____(从我国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考虑).沉淀B与试剂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则沉淀B的化学式为_____;
(2)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海水本身就是含有MgCl2的溶液,它与通过步骤①、②得到的MgCl2溶液有何不同: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查阅资料]
(1)牙膏常用氢氧化铝、碳酸钙、二氧化硅等物质作摩擦剂,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2)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在常温下它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如与氢氧化钠可发生如下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溶于水)
[提出问题]该品牌牙膏的酸碱性如何?其中含有什么摩擦剂?
[实验与猜想]
(1)取少量牙膏膏体于小烧杯中,加入10毫升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分离上层清液和沉淀,待用;
(2)用pH试纸测定所得溶液的pH大于7,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
(3)取少量沉淀物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物全部溶解并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得到澄清溶液A,则该品牌牙膏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不含有_____。
(4)进行猜想:摩擦剂成分可能是a。只含碳酸钙 b.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取澄清溶液A逐滴滴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 |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 | 原因是1._____,2.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继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 _____ | 摩擦剂中还含有_____ |
[实验结论]该品牌牙膏所含摩擦剂的成分猜想b正确。
5.单选题- (共14题)
A.粮食酿酒 | B.纺纱织布 | C.烧制瓷器 | D.湿法炼铜 |
物 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的质量(g) | 2 | 1 | 16 | 16 |
反应后的质量(g) | 17 | m | 6 | 11 |
A.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 B.物质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C.反应后Z和Y的质量比为6∶1 | D.Z和W反应的质量比为2∶1 |

A.该化学方程式中n=1 |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 |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A.此反应为中和反应 | B.A是有机物,B、C、D是无机物 |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 D.化学方程式CH4+2O2![]()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
C.aL水和b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a+b)L |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A.柠檬醛是由10个碳原子、16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B.柠檬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但它不属于氧化物 |
C.柠檬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6:1 |
D.柠檬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
混合物 | 思路方法 | 选用物质 |
A.CO2(CO) | 点燃 | 空气 |
B.NaOH(Na2CO3) | 沉淀、过滤 | 加适量的石灰乳[Ca(OH)2] |
C.FeCl2(CuCl2) | 置换、过滤 | 加过量的铁粉 |
D.KNO3溶液(Ba(NO3)2溶液) | 沉淀、过滤 | 加入适量的K2SO4溶液 |
A.A B.B C.C D.D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
6.选择题- (共3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7.填空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计算题:(1道)
流程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