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过氧化钙(CaO2)难溶于水,常温下稳定,在潮湿空气及水中缓慢放出氧气,广泛应用于渔业等领域,特别是鱼苗在长途运输中,通常将鱼苗养在相对密闭的容器内,在容器内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保持鱼存活:充足的氧气;及时除去鱼呼出的CO2,容器中的水要呈弱碱性。加入过氧化钙后,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过氧化钙(CaO2)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过氧化钙的供氧原理是过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钙,请写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小明想在实验室用过氧化钙固体与水反应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开始有较多细小气泡放出,随后放出气泡的速咸缓”,原因可能是_____。
(4)如图是以大理石(含A12O3及其他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等为原料制取CaO2的流程图

①操作a、b、c的名称都为_____。
②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副产品的化学式为_____,属于_____肥。
③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④反应②是在低温下往过氧化氢浓溶液中投入无水氯化钙进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基本反类型是_____。
⑤在该生产过程中,用110kg的大理石制得了72kg的过氧化钙,如果不考虑过程中的损耗可计算出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过氧化钙(CaO2)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过氧化钙的供氧原理是过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钙,请写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小明想在实验室用过氧化钙固体与水反应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开始有较多细小气泡放出,随后放出气泡的速咸缓”,原因可能是_____。
(4)如图是以大理石(含A12O3及其他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等为原料制取CaO2的流程图

①操作a、b、c的名称都为_____。
②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副产品的化学式为_____,属于_____肥。
③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④反应②是在低温下往过氧化氢浓溶液中投入无水氯化钙进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基本反类型是_____。
⑤在该生产过程中,用110kg的大理石制得了72kg的过氧化钙,如果不考虑过程中的损耗可计算出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流程题- (共1题)
2.
以焦炭和碳酸钙为原料生产碳化钙(CaC2),并制备重要工业原料乙炔(C2H2)气体,其工艺流程如图。

(1)写出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将氧化钙和焦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CaO+_____C[Math Processing Error]
_____CaC2+_____CO,生成的CO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是因为_____。
(3)猜想:固体A的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钙或碳酸钙。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1)写出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将氧化钙和焦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CaO+_____C[Math Processing Error]


(3)猜想:固体A的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钙或碳酸钙。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_____。 | _____。 | 固体A的成分不是碳酸钙 |
3.简答题- (共1题)
3.
某同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梳理
(1)请根据下表盐中的金属元素的排列顺序,填写空格中的化学式:
(2)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如图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应该是_____.

(3)此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如图).比如①用稀硫酸除铁锈;②古代记载的湿法冶金技术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其中“曾青”是指硫酸铜溶液,①、②中任选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请根据下表盐中的金属元素的排列顺序,填写空格中的化学式:
KNO3 | Ca(NO3)2 | Na(NO3)2 | Mg(NO3)2 | _____。 | Zn(NO3)2 | Fe(NO3)2 |
(2)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如图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应该是_____.

(3)此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如图).比如①用稀硫酸除铁锈;②古代记载的湿法冶金技术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其中“曾青”是指硫酸铜溶液,①、②中任选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单选题- (共18题)
5.
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金属铝放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12O3氧化反应 |
B.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A1(OH)3 +3HCl=A1Cl3+H2O复分解反应 |
C.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Cu+2AgCl=CuCl2+2Ag置换反应 |
D.用盐酸除铁锈Fe2O3+6HC1=2FeCl3+3H2O复分解反应 |
6.
青少年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冰毒”﹣﹣甲基苯丙胺(C10H15N)具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效果。下列关于“冰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苯丙胺属于有机物 |
B.甲基苯丙胺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 g |
C.甲基苯丙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1% |
D.甲基苯丙胺中C、H、N元素的质量比为10:15:1 |
7.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则Cu(OH)2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
B.分子能构成物质,所以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
C.温度升高氧分子间隔增大,则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也一定增大 |
D.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
8.
下列几组物质,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
A.HNO3、Na2CO3、BaSO4 | B.Na2SO4、KOH、NaCl |
C.H2CO3、Ca(OH)2、MgO | D.H2SO4、Ba(OH)2、Na2CO3 |
10.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
C.空气中的CO2含量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
D.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
11.
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水鉴别CuSO4、NaOH、NH4NO3三种固体 |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 |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木炭粉、CuO、Fe3O4三种黑色粉末 |
D.用酚酞溶液一次性鉴别H2SO4、KOH、NaCl三种溶液 |
12.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事实叙述错误的是( )
A.切完西瓜的菜刀洗浄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可以防止生锈 |
B.用黄铜片(铜锌合金)和铜片相互刻划,铜片上留有划痕 |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
15.
燃烧和火火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氢气是理想的清洁燃料 |
B.在加油站内可以随意接打手机 |
C.调大燃气灶空气进气孔,使天然气充分燃烧 |
D.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逃离火场 |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将硬水进行软化 |
B.将化肥氯化铵和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 |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D.配制50克5%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仰视读数,配得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
17.
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但不知它们分别对应哪条曲线。根据以下信息:

(1)甲和乙不可能配制成相同浓度的饱和溶液
(2)甲和丙中有一种物质,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可通过升温达到饱和
(3)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甲和乙不可能配制成相同浓度的饱和溶液
(2)甲和丙中有一种物质,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可通过升温达到饱和
(3)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Y代表丙 |
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甲>乙>丙 |
C.t2℃时,分别将X、Y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X析出的晶体一定比Y多 |
D.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中,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
18.
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A B.B C.C D.D
A.化学与环境 | B.化学中常见的“三” |
①大量使用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 ②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在空气中会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③大气中的CO2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 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②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 ③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
C.化学与安全 | D.化学反应与能量 |
①稀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②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③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布扑盖 | ①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②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热量 ③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
A.A B.B C.C D.D
20.
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少量) | 除杂药品或方法 |
A | CaCl2溶液 | 盐酸 | 过量的氢氧化钙 |
B | CaO | CaCO3 | 适量的水,过滤 |
C | C | CuO | 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
D | KNO3 | NaCl | 蒸发结晶、过滤 |
A.A | B.B | C.C | D.D |
5.多选题- (共1题)
22.
下列实验设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 ![]() | ![]() | ![]() |
结论 |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探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A.A | B.B | C.C | D.D |
6.填空题- (共1题)
7.实验题- (共5题)
24.
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稀盐酸和稀硫酸,以及以下仪器:

(1)请写出图中②的仪器名称: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CO2,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也能生成CO2,该方法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
(3)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填仪器的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1)请写出图中②的仪器名称: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CO2,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也能生成CO2,该方法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
(3)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填仪器的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5.
某同学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填序号)
A 10mL B 25mL C 50mL D 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生锈砝码称量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填序号)
A 10mL B 25mL C 50mL D 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生锈砝码称量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26.
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滴加稀盐酸前。烧杯中溶液呈_____色。随着稀盐酸不断滴入溶液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_____(填选项,多选)
A Ca(OH)2 B 锌粒 C 碳酸钠 D 紫色石蕊溶液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2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中反应是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4)图2中c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
(5)图3是NaOH和稀HCl反应的示意图,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从该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微粒数目减少的有_____。

(1)滴加稀盐酸前。烧杯中溶液呈_____色。随着稀盐酸不断滴入溶液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_____(填选项,多选)
A Ca(OH)2 B 锌粒 C 碳酸钠 D 紫色石蕊溶液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2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中反应是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4)图2中c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
(5)图3是NaOH和稀HCl反应的示意图,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从该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微粒数目减少的有_____。
27.
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性。
(2)B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碳酸钠溶液在鉴别C、D中的物质时,依据的不同现象是_____。
(4)E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性。
(2)B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碳酸钠溶液在鉴别C、D中的物质时,依据的不同现象是_____。
(4)E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流程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8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