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发展前景广阔。
(1)利用甲醇可制成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某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A极是________极(填“正”或“负”),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研究表明CO2加氢可以合成甲醇。CO2和H2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I.CO2(g) + 3H2(g)
CH3OH(g) + H2O(g) ΔH1
II.CO2(g) + H2(g)
CO(g) + H2O(g) ΔH2
①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
②有利于提高反应I中 CO2的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加压 c.增大CO2和H2的初始投料比
③研究温度对于甲醇产率的影响。在210℃~290℃,保持原料气中CO2和H2的投料比不变,按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甲,主要发生反应I,得到甲醇的实际产率、平衡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ΔH1________0(填“>”、“=”或“<”),其依据是________。
④某实验控制压强一定,CO2和H2初始投料比一定,按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乙,经过相同时间测得如下实验数据(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注】甲醇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甲醇的百分比
表中实验数据表明,升高温度,CO2的实际转化率提高而甲醇的选择性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
(1)利用甲醇可制成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某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A极是________极(填“正”或“负”),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研究表明CO2加氢可以合成甲醇。CO2和H2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I.CO2(g) + 3H2(g)

II.CO2(g) + H2(g)

①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
②有利于提高反应I中 CO2的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加压 c.增大CO2和H2的初始投料比
③研究温度对于甲醇产率的影响。在210℃~290℃,保持原料气中CO2和H2的投料比不变,按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甲,主要发生反应I,得到甲醇的实际产率、平衡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ΔH1________0(填“>”、“=”或“<”),其依据是________。
④某实验控制压强一定,CO2和H2初始投料比一定,按一定流速通过催化剂乙,经过相同时间测得如下实验数据(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T(K) | CO2实际转化率(%) | 甲醇选择性(%)【注】 |
543 | 12.3 | 42.3 |
553 | 15.3 | 39.1 |
【注】甲醇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甲醇的百分比
表中实验数据表明,升高温度,CO2的实际转化率提高而甲醇的选择性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
2.
我国芒硝(Na2SO4·10H2O)的储量丰富,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制备碳酸钠。
①以芒硝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在水溶液中经复分解反应析出NaHCO3晶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已知:ⅰ.2NaOH(s) + CO2(g) ="=" Na2CO3(s) + H2O(g) ΔH1=−127.4 kJ·mol− 1
ⅱ.NaOH(s) + CO2(g) ="=" NaHCO3(s) ΔH2=−131.5 kJ·mol− 1
反应2NaHCO3(s) ="=" Na2CO3(s) + H2O(g) + CO2(g) ΔH= ________ kJ·mol− 1。
(2)制备烧碱和硫酸。
用右图所示装置,以惰性电极进行电解,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则阳极区制备的溶液是________,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1)制备碳酸钠。
①以芒硝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在水溶液中经复分解反应析出NaHCO3晶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已知:ⅰ.2NaOH(s) + CO2(g) ="=" Na2CO3(s) + H2O(g) ΔH1=−127.4 kJ·mol− 1
ⅱ.NaOH(s) + CO2(g) ="=" NaHCO3(s) ΔH2=−131.5 kJ·mol− 1
反应2NaHCO3(s) ="=" Na2CO3(s) + H2O(g) + CO2(g) ΔH= ________ kJ·mol− 1。
(2)制备烧碱和硫酸。
用右图所示装置,以惰性电极进行电解,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则阳极区制备的溶液是________,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3.
M是合成抗生素灰黄霉素的中间产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Ⅰ.
+R3OH
Ⅱ.
+H2O
(R1、R2、R3代表烃基或氢原子)
(1)A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醚键、氯原子、_____、_____。
(2)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C→D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4)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
(5)I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个吸收峰。
①条件a是_______。
②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③I→K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6)L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已知:Ⅰ.

Ⅱ.

(R1、R2、R3代表烃基或氢原子)
(1)A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醚键、氯原子、_____、_____。
(2)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C→D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4)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
(5)I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个吸收峰。
①条件a是_______。
②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③I→K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6)L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4.
氧化钴(Co2O3)粉体材料在工业、电子、电讯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某铜钴矿石主要含有CoO(OH) 、CoCO3、Cu2(OH)2CO3和SiO2,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Fe2O3、MgO和CaO等。由该矿石制备Co2O3的部分工艺过程如下:
Ⅰ.将粉碎的矿石用过量的稀H2SO4和Na2SO3溶液浸泡。
Ⅱ.浸出液除去含铜的化合物后,向溶液中先加入NaClO3溶液,再加入一定浓度的Na2CO3溶液,过滤,分离除去沉淀a [主要成分是Na2Fe6(SO4)4(OH)12]。
Ⅲ.向上述滤液中加入足量NaF溶液,过滤,分离除去沉淀b。
Ⅳ.Ⅲ中滤液加入浓Na2CO3溶液,获得CoCO3沉淀。
V.将CoCO3溶解在盐酸中,再加入(NH4)2C2O4溶液,产生 CoC2O4·2H2O沉淀。分离出沉淀,将其在400 ℃~600 ℃煅烧,即得到Co2O3。
请回答:
(1)Ⅰ中,稀硫酸溶解CoC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加入Na2SO3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图1、图2分析:

①矿石粉末浸泡的适宜条件应是________。
②图2中铜、钴浸出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3)Ⅱ中,浸出液中的金属离子与NaCl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O3− + + ="=" Cl− +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Ⅱ中,检验铁元素完全除去的试剂是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
(5)Ⅱ、Ⅳ中,加入Na2CO3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6)Ⅲ中,沉淀b的成分是MgF2 、________(填化学式)。
(7)Ⅴ中,分离出纯净的CoC2O4·2H2O的操作是________。
Ⅰ.将粉碎的矿石用过量的稀H2SO4和Na2SO3溶液浸泡。
Ⅱ.浸出液除去含铜的化合物后,向溶液中先加入NaClO3溶液,再加入一定浓度的Na2CO3溶液,过滤,分离除去沉淀a [主要成分是Na2Fe6(SO4)4(OH)12]。
Ⅲ.向上述滤液中加入足量NaF溶液,过滤,分离除去沉淀b。
Ⅳ.Ⅲ中滤液加入浓Na2CO3溶液,获得CoCO3沉淀。
V.将CoCO3溶解在盐酸中,再加入(NH4)2C2O4溶液,产生 CoC2O4·2H2O沉淀。分离出沉淀,将其在400 ℃~600 ℃煅烧,即得到Co2O3。
请回答:
(1)Ⅰ中,稀硫酸溶解CoC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加入Na2SO3溶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图1、图2分析:

①矿石粉末浸泡的适宜条件应是________。
②图2中铜、钴浸出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3)Ⅱ中,浸出液中的金属离子与NaCl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O3− + + ="=" Cl− +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Ⅱ中,检验铁元素完全除去的试剂是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
(5)Ⅱ、Ⅳ中,加入Na2CO3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6)Ⅲ中,沉淀b的成分是MgF2 、________(填化学式)。
(7)Ⅴ中,分离出纯净的CoC2O4·2H2O的操作是________。
2.单选题- (共7题)
5.
咖啡酸具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关于咖啡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发生加聚反应 |
B.能与溴水发生反应 |
C.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
D.1 mol咖啡酸最多消耗1 mol NaOH |
6.
猜想与假设是基于部分证据得出的不确定结论。下列猜想与假设不合理的是
A.Ca与H2O反应可能生成H2 |
B.SO2和H2O2反应可能生成H2SO4 |
C.浓硫酸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碳单质 |
D.H2C2O4溶液与H2SO4酸化的KMnO4溶液反应,先慢后快,催化剂可能是K+ |
8.
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ClO4 > H2SO3 | B.碱性:NaOH> Mg(OH)2 |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 H2S | D.Cl2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 |
9.
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总能量一定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 B.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
C.一定有非极性共价键断裂 | D.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10.
为探究Na2SO3溶液的性质,在白色点滴板的a、b、c、d四个凹槽中滴入Na2SO3溶液,再分别滴加下图所示的试剂。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a中无明显现象 | Na2SO3和H2O2一定不发生反应 |
B | b中加稀H2SO4后才产生淡黄色沉淀 | SO32−和S2−两种离子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
C | c中加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且红色褪去 | Ba2++ SO32− == BaSO3↓,使SO32−水解平衡逆向移动,红色褪去 |
D | d中产生白色沉淀 | 原Na2SO3溶液中含有SO42− |
A.A | B.B | C.C | D.D |
3.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7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