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为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因此,他被称为元素周期表之父。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成为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列称为一个族(8、9、10三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包括7个主族(A族)、7个副族(B族)、第Ⅷ族和0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例如:第1周期的氢、氢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1个电子层(如右图)。主族(A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同一族的元素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科学家利用元素周期表,寻找制取催化剂、化学农药、新型材料的元素。今后还有更多的未知元素等待我们继续探索。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科学家中,被称为元素周期之父的是___(填序号,下同)。
A 拉瓦锡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2)元素周期表中第8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该元素是___(填元素名称)。
(3)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周期、第___A族。
(4)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A 原子序数是28 B 核电荷数是28
C 属于非金属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是58.69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和16个族
B 氢、氦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 锂、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D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为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因此,他被称为元素周期表之父。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成为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列称为一个族(8、9、10三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包括7个主族(A族)、7个副族(B族)、第Ⅷ族和0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例如:第1周期的氢、氢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1个电子层(如右图)。主族(A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同一族的元素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科学家利用元素周期表,寻找制取催化剂、化学农药、新型材料的元素。今后还有更多的未知元素等待我们继续探索。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科学家中,被称为元素周期之父的是___(填序号,下同)。
A 拉瓦锡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2)元素周期表中第8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该元素是___(填元素名称)。
(3)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周期、第___A族。
(4)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A 原子序数是28 B 核电荷数是28
C 属于非金属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是58.69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和16个族
B 氢、氦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 锂、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D 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2.流程题- (共2题)
2.
炼铁的主要原料是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焦炭、石灰石等,转化过程如下:

资料: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以赤铁矿石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炼钢炉中通入氧气的目的是____。

资料: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以赤铁矿石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炼钢炉中通入氧气的目的是____。
3.
现代工业常以氯化钠、二氧化碳、氨气(NH3)为原料制备碳酸钠,主要流程如下:

注:晶浆中主要含有NaHCO3,固体、NaCl溶液、NH4Cl溶液;母液是含有NaCl、NH4Cl的溶液。
(1)溶解池中,NaCl溶于水的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___。
(2)分离器中,分离出NaHCO3固体的操作是___。
(3)煅烧炉中,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注:晶浆中主要含有NaHCO3,固体、NaCl溶液、NH4Cl溶液;母液是含有NaCl、NH4Cl的溶液。
(1)溶解池中,NaCl溶于水的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___。
(2)分离器中,分离出NaHCO3固体的操作是___。
(3)煅烧炉中,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蜡烛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1:
(1)实验1-2中,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
(2)实验1-3中,反应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实验2:
(提出问题)实验1-3中燃烧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猜想与假设)
I.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导致其熄灭。
II.过氧化氢分解时吸收热量,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导致其熄灭。
III.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水雾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试验)
(解释与结论)
(3)甲同学认为猜想I不成立,他的依据是____。
(4)通过实验验证,可以得出猜想____(填序号)成立。
(5)上述实验中,能证明氧气有助燃性的实验及现象是____。
(反思与评价)
(6)依据上述实验,若保持实验1-3中蜡烛不熄灭,可采用的方法有___。
实验1:
序号 | 1-1 | 1-2 | 1-3 |
操作 | ![]() | ![]() | ![]() |
现象 | 燃烧的蜡烛保持原状 | 燃烧的蜡烛熄灭 | 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和水雾生成,燃烧的蜡烛熄灭了 |
(1)实验1-2中,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
(2)实验1-3中,反应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实验2:
(提出问题)实验1-3中燃烧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猜想与假设)
I.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导致其熄灭。
II.过氧化氢分解时吸收热量,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导致其熄灭。
III.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水雾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试验)
序号 | 2-1 | 2-2 | 2-3 |
操作 | ![]() | ![]() | ![]() |
现象 | 有气泡产生,蜡烛火焰无明显变化,温度升高不明显 | 有较多气泡和少量水雾产生,蜡烛燃烧更旺。火焰明亮,温度升高较明显 | 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和水雾产生,燃烧的蜡烛熄灭,温度升高明显 |
(解释与结论)
(3)甲同学认为猜想I不成立,他的依据是____。
(4)通过实验验证,可以得出猜想____(填序号)成立。
(5)上述实验中,能证明氧气有助燃性的实验及现象是____。
(反思与评价)
(6)依据上述实验,若保持实验1-3中蜡烛不熄灭,可采用的方法有___。
4.单选题- (共11题)
7.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
B.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
C.水槽中液面最终上升至4处 |
D.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12.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s至40s之间,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和H2O |
B.20s时,溶液显碱性 |
C.60s时,取适量所得溶液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
D.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
5.填空题- (共2题)
16.
氯化钾是临床医学常用药剂。
(1)氯化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氯化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继续向上述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钾,若使氯化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
资料: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氯化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氯化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继续向上述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钾,若使氯化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
资料: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27.6 | 34.0 | 40.0 | 45.5 | 51.1 | 56.7 |
17.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________、石油、天然气等。
(2)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右图为利用太阳能热发电的示意图。

①发电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如图中,关于A、B两种储热器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A为高温储热器,B为低温储热器
b. A为低温储热器,B为高温储热器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________、石油、天然气等。
(2)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右图为利用太阳能热发电的示意图。

①发电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如图中,关于A、B两种储热器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A为高温储热器,B为低温储热器
b. A为低温储热器,B为高温储热器
6.实验题- (共5题)
20.
进行如下图所示微型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C中铜不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其原因是____。
(3)若要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据的现象是_____。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C中铜不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其原因是____。
(3)若要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据的现象是_____。
21.
请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探究水的组成 | B探究分子的性质 |
![]() | ![]() |
(1)检验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可用_____。 (2)该实验的结论为____。 |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 (2)该实验的结论为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流程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