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富马酸反了烯二酸)和马来酸(顺丁烯二酸)是合成有机物的重要中间体,合成其两种衍生物路线如下:

已知:
(R为H或烃基)
(1)A可发生银镜反应,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
(2)由A生成B、D生成E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B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4)写出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P是H的同分异构体,1molP能与碳酸钠反应最多能生成1mol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的氢。峰面积为3:1,写出一种符合要求的P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6)写出用丙酸、甲醇和A 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
合成路线________。(其他无机试剂任选)

已知:

(1)A可发生银镜反应,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
(2)由A生成B、D生成E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B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4)写出F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P是H的同分异构体,1molP能与碳酸钠反应最多能生成1mol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的氢。峰面积为3:1,写出一种符合要求的P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6)写出用丙酸、甲醇和A 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

2.
碳和硅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元素,硅及其化合物是工业上最重要的材料。粗硅的制备有二种方法:
方法一:SiO2+2C
Si+2CO↑ 方法二: SiO2+2Mg
Si+2MgO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B-11 P-31)
(1)基态硅原子中存在____________对自旋相反的电子,基态Mg 的最外层电子所占据的能级的电子云能廓图是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所有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试比较C (金刚石),晶体Si,CO 三种物质的熔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CO 在配合物中可作为配体,在Cr(CO)6配合物中配原子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1mol该配合物中含有π键的数目_________。
(5)SiO2晶跑(如下图) 可理解成将金刚石晶胞(如下图) 中的C原子置换成Si原子,然后在Si-Si之间插入O原子而形成。


①推测SiO2晶胞中Si采用________杂化,O-Si-O的键角________________。
②SiO2晶跑中,含有Si原子____________个和O原子______________个。
③假设金刚石晶胞的边长为apm,试计算该晶胞的密度_________g/cm3 (写出表达式即可)。
方法一:SiO2+2C


(1)基态硅原子中存在____________对自旋相反的电子,基态Mg 的最外层电子所占据的能级的电子云能廓图是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所有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试比较C (金刚石),晶体Si,CO 三种物质的熔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CO 在配合物中可作为配体,在Cr(CO)6配合物中配原子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1mol该配合物中含有π键的数目_________。
(5)SiO2晶跑(如下图) 可理解成将金刚石晶胞(如下图) 中的C原子置换成Si原子,然后在Si-Si之间插入O原子而形成。


①推测SiO2晶胞中Si采用________杂化,O-Si-O的键角________________。
②SiO2晶跑中,含有Si原子____________个和O原子______________个。
③假设金刚石晶胞的边长为apm,试计算该晶胞的密度_________g/cm3 (写出表达式即可)。
2.单选题- (共4题)
3.
己知: C3H7COOCH3(m)、C2H5COOC2H5(e)、C4H9COOH(p)的分子式均为C5H10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 的一氯代物有四种 |
B.e 中存在少量的p 时可以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后分液除去 |
C.m、e、p 均可与NaOH 溶液反应 |
D.m、p 的可能结构一样多 |
4.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 | 溶液变蓝色 | 淀粉没有水解 |
B | 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静置 | 溴水层褪色 | 溴和苯发生加成反应 |
C | 向 1.0 mol·L-1 的 NaHCO3溶液中滴加 2滴甲基橙 | 溶液呈黄色 | NaHCO3溶液呈碱性 |
D | 相同的铝片分别与同温同体积,且c(H+)=1mo l·L-1 的盐酸、硫酸反应 | 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较快 | 可能是Cl-对该反应起到促进作用 |
A.A | B.B | C.C | D.D |
5.
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A的原子序数是B和D原子序数之和的1/4,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中强碱,甲和丙是D元素的两种常见氧化物,乙和丁是B元素的两种常见同素异形体,0.005mol/L戊溶液的pH=2,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省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D两元素形成化合物属共价化合物
B. C. D的简单离子均能促进水的电离
C. A、D分别与B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D. E的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大于D的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

A. C、D两元素形成化合物属共价化合物
B. C. D的简单离子均能促进水的电离
C. A、D分别与B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D. E的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大于D的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
6.
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英文的“中国”一词又指“瓷器”,中国瓷器驰名世界,其主要成分是SiO2 |
B.农作物收获后,就地焚烧秸秆,增加土壤中钾肥含量 |
C.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发生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这些颗粒物扩散在空气中都会形成胶体 |
D.《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
3.实验题- (共2题)
7.
以废旧锌锰电池初步处理分选出的含锰废料(MnO2、MnOOH、MnO 及少量Fe、Pb等) 为原料制备高纯MnCl2·xH2O,实现锰的再生利用。其工作流程如下:

资料a.M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Fe;Mn2+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pH高于5.5时易被O2氧化。
资料b.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注: 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 mol·L-1
(1)过程Ⅰ的目的是浸出锰。经检验滤液1中含有的阳离子为Mn2+、Fe3+、Pb2+和H+。
①MnOOH 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滤液1中只含Fe3+不含Fe2+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e3+由Fe2+转化而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a.2Fe2++Cl2=2Fe3+2Cl-
b.4Fe2++O2+4H+=2Fe3++2H2O
c.……
写出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的目的是除铁。有如下两种方法,
ⅰ.氨水法:将滤液1先稀释,再加适量10%的氨水,过滤。
ⅱ.焙烧法:将滤液1浓缩得到的固体于290℃焙烧,冷却,取焙烧物,加水溶解,过滤,再加盐酸酸化至pH 小于5.5。
已知:焙烧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FeCl3+3O2=2Fe2O3+3Cl2,MnCl2和PbCl2不发生变化。
①氨水法除铁时,溶液pH 应控制在_____________之间。
②两种方法比较,氨水法除铁的缺点是____________。
(3)过程Ⅲ的目的是除铅。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4)过程Ⅳ所得固体中的x的测定如下,取m1g样品,置于氯化氢氛围中加热至失去全部结晶水时,质量变为m2g。则x=____________。

资料a.M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Fe;Mn2+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pH高于5.5时易被O2氧化。
资料b.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 Mn(OH)2 | Pb(OH)2 | Fe(OH)3 |
开始沉淀时 | 8.1 | 6.5 | 1.9 |
完全沉淀时 | 10.1 | 8.5 | 3.2 |
注: 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 mol·L-1
(1)过程Ⅰ的目的是浸出锰。经检验滤液1中含有的阳离子为Mn2+、Fe3+、Pb2+和H+。
①MnOOH 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滤液1中只含Fe3+不含Fe2+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e3+由Fe2+转化而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a.2Fe2++Cl2=2Fe3+2Cl-
b.4Fe2++O2+4H+=2Fe3++2H2O
c.……
写出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的目的是除铁。有如下两种方法,
ⅰ.氨水法:将滤液1先稀释,再加适量10%的氨水,过滤。
ⅱ.焙烧法:将滤液1浓缩得到的固体于290℃焙烧,冷却,取焙烧物,加水溶解,过滤,再加盐酸酸化至pH 小于5.5。
已知:焙烧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FeCl3+3O2=2Fe2O3+3Cl2,MnCl2和PbCl2不发生变化。
①氨水法除铁时,溶液pH 应控制在_____________之间。
②两种方法比较,氨水法除铁的缺点是____________。
(3)过程Ⅲ的目的是除铅。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4)过程Ⅳ所得固体中的x的测定如下,取m1g样品,置于氯化氢氛围中加热至失去全部结晶水时,质量变为m2g。则x=____________。
8.
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Fe(NO3)3的热稳定性和氧化性,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 热稳定性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加热A中Fe(NO3)3固体,A 和B中都有红棕色气体产生,A 试管中生成了红色粉末。

(1)B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要检验A中红色固体是否为Fe2O3,应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加热A中试管一段时间后,C 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而集气瓶中无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硝酸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氧化性
Fe3+和Ag+的氧化性相对强弱一直是实验探究的热点。该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4)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c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b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是Fe3+、Ag+氧化性的相对强弱与离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一): 热稳定性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加热A中Fe(NO3)3固体,A 和B中都有红棕色气体产生,A 试管中生成了红色粉末。

(1)B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要检验A中红色固体是否为Fe2O3,应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加热A中试管一段时间后,C 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而集气瓶中无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硝酸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氧化性
Fe3+和Ag+的氧化性相对强弱一直是实验探究的热点。该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试验编号 | 实验操作 | 现象 |
a | 向10mL3mol·L-1KNO3酸性溶液(pH=1)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银丝,并滴加氯化钠溶液 | 无沉淀生成 |
b | 向10mL3mol·L-1AgNO3溶液中滴加2mL0.1mol·L-1FeSO4溶液,振荡;再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紫红色溶液不褪色 |
c | 向10 mL3mol·L-1Fe(NO3)3溶液(pH=1)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银丝,并滴加氯化钠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4)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c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b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是Fe3+、Ag+氧化性的相对强弱与离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