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2题)
1.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肥料,其化学式为CO(NH2)2。工业上,可以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NH3为原料制得尿素并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肥料,其化学式为CO(NH2)2。工业上,可以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NH3为原料制得尿素并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取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2.5 g和94.4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单选题- (共16题)
6.
某同学为了测定铜镁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将100g稀盐酸分2次加入到盛有5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中还有镁
B. 第2次所加入的稀盐酸未反应完
C. 每50g稀盐酸和1g镁恰好完全反应
D. 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次数 | 实验前 | 第1次 | 第2次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0 | 50 | 50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5 | 3 | 2 |
A. 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中还有镁
B. 第2次所加入的稀盐酸未反应完
C. 每50g稀盐酸和1g镁恰好完全反应
D. 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8.
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B.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瓶口有大量白雾 |
C.在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
D.取少量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氢氧化钠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
9.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用 途 | ![]() | ![]() | ![]() | ![]() |
金刚石做玻璃刀 | 石墨做电池电极 | 不锈钢做水壶 | 钛合金制造船舶设备 | |
性质 | 金刚石硬度大 | 石墨很软 | 不锈钢有导热性 | 钛合金抗腐蚀性强 |
A.A | B.B | C.C | D.D |
11.
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Y溶解并有气泡产生,Z不反应,取过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检验,滤渣中只有X、Z。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 B.Y>Z>X | C.Y>X>Z | D.X>Z>Y |
13.
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除去CO中的少量H2O和CO2 |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
B | 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 |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
C |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K2SO4 |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
D |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 用磁铁吸引 |
A.A | B.B | C.C | D.D |
14.
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
15.
化学学习让我们有了很多收获,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A.认识物质俗名 | B.注意实验安全 |
①固体二氧化碳——干冰②氢氧化钙——熟石灰③氢氧化钠——纯碱 |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②鉴别化学药品时可以品尝③危险实验配戴防护眼镜 |
C.合理利用资源 | D.健康生活方式 |
①随意大量使用塑料袋②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业产量③钢铁表面刷上油漆,防止钢铁生锈 | ①平衡膳食,不偏食挑食②不购买食用过期食品③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
A. A B. B C. C D. D
3.填空题- (共5题)
19.
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
(3)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4)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填“是”或“不是”)催化剂。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
(3)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4)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填“是”或“不是”)催化剂。
20.
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m的值为_______,n的值为_______.
(2)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周期,硒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

(1)图2中m的值为_______,n的值为_______.
(2)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周期,硒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
21.
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C12H22O11),则:
⑴一个蔗糖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_;
⑵蔗糖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⑴一个蔗糖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_;
⑵蔗糖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2.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温度为____℃时,A物质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填字母)。
(3)t2℃时,把A、B物质各50 g分别加到100 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填字母),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____g该溶质。

(1)温度为____℃时,A物质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填字母)。
(3)t2℃时,把A、B物质各50 g分别加到100 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填字母),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____g该溶质。
23.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如果选用下图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_________;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稀释需要经过计算、量取、混匀三个步骤。如果把50 g 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g;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量筒 ②药匙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滴管 ⑥玻璃棒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如果选用下图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_________;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稀释需要经过计算、量取、混匀三个步骤。如果把50 g 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g;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量筒 ②药匙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滴管 ⑥玻璃棒
4.实验题- (共1题)
24.
(3分)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 | 如左图,分别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硫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 |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
![]() | 左图是小鹏同学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小燕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她的理由是 。 |
实验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 ①小意同学做了如左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②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左图C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6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