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工业上用铝土矿(含氧化铝、氧化铁)制取铝的过程如下:

图MN3-8
(查阅资料)(1)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而氧化铁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2)2NaOH + Al2O3 = 2NaAlO2+ H2O
请根据上述流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
(2)沉淀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实验室用盐酸将其溶解得到________色的溶液。
(3)生产过程中,除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__。
(4)写出溶液B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MN3-8
(查阅资料)(1)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而氧化铁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2)2NaOH + Al2O3 = 2NaAlO2+ H2O
请根据上述流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
(2)沉淀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实验室用盐酸将其溶解得到________色的溶液。
(3)生产过程中,除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__。
A.二氧化碳 | B.氧化钙 | C.氢氧化钠 |
2.单选题- (共7题)
2.
进行化学实验,观测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
B.在某化肥中加入碱液,无氨味,说明该化肥一定不是氮肥 |
C.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上有紫红色的铜生成,说明铁比铜活泼 |
D.在紫色的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气体显酸性 |
3.
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面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6个氧元素构成
B. 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6:8:6
C. 它是一种氧化物
D. 它是由C6H8O6分子构成的
A. 它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6个氧元素构成
B. 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6:8:6
C. 它是一种氧化物
D. 它是由C6H8O6分子构成的
4.
梧州每年加工人造宝石总量超过60亿粒,被誉赤“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其生产的一种与蓝宝石类似的宝石叫祖母绿,与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并称为四大珍贵宝石,是绿宝石家族中最珍贵的成员,它的化学式是Be3Al2(SiO3)6,其中铍元素(Be)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3 D. +4
A. +1 B. +2 C. +3 D. +4
6.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向H2SO4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 |
B.等质量的铁和锌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 |
D.等质量的氧化镁和碳酸镁固体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
7.
判断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思维方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某固体物质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该固体可能是活泼金属 |
B.给水通直流电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 |
D.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8.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OH溶液,收集气体 |
C.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
D.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
3.选择题- (共1题)
4.填空题- (共3题)
10.
物质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变化的现象或结果的差异以及题给示例,说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现象或结果的差异 | 影响因素 |
示例:生铁容易锈蚀,而钢则不易锈蚀。 | 物质的组成 |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但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后浑浊又会变澄清。 | |
(2)一氧化碳能将红棕色的氧化铁还原成黑色铁粉,二氧化碳则不能。 | |
(3)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内二氧化碳和水却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 |
(4)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 | |
11.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现有下列三组物质:
A.空气、熟石灰、冰水、蔗糖
B.KOH、C2H5OH、Ca(OH)2、NH3.H2O
C.NH4Cl、Na2CO3、SO2、Na2SO4
(1)填写下表空白
(2)请仿照检验CO2的反应原理,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H4Cl溶液与KOH溶液能够反应,实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和OH-结合生成了NH3和H2O。结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请回答: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能解离出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
(4)请依据(3)中获得的启示,判断下列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同存在的一组离子是________。
A.H+、OH- B.CO32-、H+
C.Cu2+、OH- D.Na+、Cl-
(5)在实验室有一些常识,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溅到皮肤上应该先_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浓盐酸瓶盖,瓶口有白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空气、熟石灰、冰水、蔗糖
B.KOH、C2H5OH、Ca(OH)2、NH3.H2O
C.NH4Cl、Na2CO3、SO2、Na2SO4
(1)填写下表空白
组别 | A组 | B组 | C组 |
分类标准 | 纯净物 | 碱 | |
不属于上述分类标准的物质 | 空气 | | SO2 |
(2)请仿照检验CO2的反应原理,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H4Cl溶液与KOH溶液能够反应,实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和OH-结合生成了NH3和H2O。结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请回答: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能解离出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
(4)请依据(3)中获得的启示,判断下列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同存在的一组离子是________。
A.H+、OH- B.CO32-、H+
C.Cu2+、OH- D.Na+、Cl-
(5)在实验室有一些常识,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溅到皮肤上应该先_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浓盐酸瓶盖,瓶口有白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水银 ;②2个铵根离子 ;③3个铁离子 ;④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
(2)下列物质: ①熟石灰 ②烧碱 ③纯碱 ④硫酸铜 ⑤氢氧化铝 ⑥稀盐酸六种物质,请用化学式填空:
①可用于除锈的是 ;②水溶液显蓝色的盐是 ;③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 ;④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成份 ;⑤易溶解的碱 ;⑥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制碱法中的“碱”指 。
①水银 ;②2个铵根离子 ;③3个铁离子 ;④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
(2)下列物质: ①熟石灰 ②烧碱 ③纯碱 ④硫酸铜 ⑤氢氧化铝 ⑥稀盐酸六种物质,请用化学式填空:
①可用于除锈的是 ;②水溶液显蓝色的盐是 ;③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 ;④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成份 ;⑤易溶解的碱 ;⑥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制碱法中的“碱”指 。
5.实验题- (共2题)
13.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木炭与CuO的反应是:C+2CuO
2Cu+CO2↑,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有氧化亚铜(Cu2O).
(2)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 .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也少许CaC1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2)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的石灰水 ,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评价反思)
(1)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写出1条即可).
(2)若要证明CaC1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的 .
(3)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湿法炼铜”,该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木炭与CuO的反应是:C+2CuO

(2)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 .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也少许CaC1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2)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的石灰水 ,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取1.44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量的 ,充分反应 |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为变 为 色 | 猜想 错误 |
②滤了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4g | / | 猜想 正确 |
(评价反思)
(1)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写出1条即可).
(2)若要证明CaC1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的 .
(3)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湿法炼铜”,该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14.
“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成分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消毒液中溶质有那些?
(查阅资料)“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会发生分解。
(分析讨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该消毒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可能还有NaClO、Na2CO3、HClO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验过程)Ⅰ:向装入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试样,布条长时间不褪色。
Ⅱ:另取适量该消毒液试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观察到的现象为
。
(得出结论)实验过程Ⅰ中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该消毒液试样中的溶质不含 。
实验过程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综上所述,该消毒液试样中的溶质为 。
(交流反思)生活中,“84”消毒液储藏时应注意 ;一般不用“84”消毒液对水果、蔬菜进行消毒,其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1)次氯酸钠与稀硫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有毒的氯气,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使用。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消毒液中溶质有那些?
(查阅资料)“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会发生分解。
(分析讨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该消毒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可能还有NaClO、Na2CO3、HClO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验过程)Ⅰ:向装入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试样,布条长时间不褪色。
Ⅱ:另取适量该消毒液试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观察到的现象为
。
(得出结论)实验过程Ⅰ中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该消毒液试样中的溶质不含 。
实验过程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综上所述,该消毒液试样中的溶质为 。
(交流反思)生活中,“84”消毒液储藏时应注意 ;一般不用“84”消毒液对水果、蔬菜进行消毒,其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1)次氯酸钠与稀硫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有毒的氯气,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使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