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8题)
3.
不能证明物质X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是
A.X加热分解产生碳和水 |
B.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C.乙烯(C2H4)和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只生成X |
D.1molX 与 3mol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mol水和2mol二氧化碳 |
6.
过氧化钠(Na2O2)是潜水艇中氧气的再生剂,有关过氧化钠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质量为78 |
B.0.5mol Na2O2中含16克氧元素 |
C.过氧化钠由二个钠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
D.该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
8.
a mol氧化铜与足量的木炭高温下充分反应,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甲表示氧化铜的物质的量 |
B.曲线乙表示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
C.K点时,固体中铜元素的物质的量是![]() |
D.K点时反应减少的木炭与生成的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
12.
如图所示,关于电解水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管a中的气体是氢气 |
B.管b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
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
D.电解水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 2∶1 |
15.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叙述正确的是
A.某盐酸中氯化氢含量为36%是指100克水中含氯化氢36克 |
B.往某溶液中加固体,则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
C.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定值 |
D.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含量越大 |
2.填空题- (共5题)
19.
某小组同学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并探究实验中进入C中的气体(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 实验开始时,先_______(选填“通CO”或“加热”),目的是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
② 反应一段时间后,A中玻璃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_______(选填“>”、“<”、“=”)B中增加的质量。
③ 探究进入C中气体,甲同学认为是CO、H2O,乙同学认为是CO2、CO,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
若甲同学的结论正确,除了E处有火焰,还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Ⅰ.A中固体变红 Ⅱ.B中石灰水变浑浊 Ⅲ.C中固体变蓝 Ⅳ.D中石灰水无变化

① 实验开始时,先_______(选填“通CO”或“加热”),目的是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
② 反应一段时间后,A中玻璃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_______(选填“>”、“<”、“=”)B中增加的质量。
③ 探究进入C中气体,甲同学认为是CO、H2O,乙同学认为是CO2、CO,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
若甲同学的结论正确,除了E处有火焰,还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Ⅰ.A中固体变红 Ⅱ.B中石灰水变浑浊 Ⅲ.C中固体变蓝 Ⅳ.D中石灰水无变化
20.
1mol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见表。
①上述燃料中属于绿色能源的是________。从等物质的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少来分析,目前最适合家庭使用的气体燃料是_______。
②充分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碳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
③煤气(主要成分是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④酒精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________,0.5mol酒精中含有________个氢原子。
燃料 | 一氧化碳(CO) | 氢气(H2) | 甲烷(CH4) | 酒精(C2H5OH) |
状态 | 气体 | 气体 | 气体 | 液体 |
热量(kJ) | 282.6 | 285.8 | 890.3 | 1367 |
①上述燃料中属于绿色能源的是________。从等物质的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少来分析,目前最适合家庭使用的气体燃料是_______。
②充分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碳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
③煤气(主要成分是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④酒精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________,0.5mol酒精中含有________个氢原子。
2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按要求填空。
①能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____;(写化学式)
② 我们需要洁净的水,自来水生产通入氯气的作用是____;
③家用净水器中使用活性炭是利用了它的________性;
④中考答题时要求使用2B铅笔,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写物质名称);
⑤为了缓解干旱,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写物质名称)。
①能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____;(写化学式)
② 我们需要洁净的水,自来水生产通入氯气的作用是____;
③家用净水器中使用活性炭是利用了它的________性;
④中考答题时要求使用2B铅笔,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写物质名称);
⑤为了缓解干旱,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写物质名称)。
22.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见的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① 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
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 下列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Ⅰ. 写出甲途径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把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呈________色。
Ⅱ. 甲乙途径都能用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主要因为这种原料含有________元素,而且来源非常广泛。实验室不用丙丁途径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
Ⅲ. 写出实验室用乙途径制取二氧化碳,且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装置组合(填序号)_________。
③ 乙途径中用12.5g石灰石(纯度为80%)与73g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
Ⅰ. 石灰石中碳酸钙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Ⅱ. 该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__

① 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
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 下列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Ⅰ. 写出甲途径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把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呈________色。
Ⅱ. 甲乙途径都能用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主要因为这种原料含有________元素,而且来源非常广泛。实验室不用丙丁途径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
Ⅲ. 写出实验室用乙途径制取二氧化碳,且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装置组合(填序号)_________。
③ 乙途径中用12.5g石灰石(纯度为80%)与73g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
Ⅰ. 石灰石中碳酸钙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Ⅱ. 该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__
23.
NaCl、KNO3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① a点表示的意义是20℃时,在_______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克。
② 60℃时,50克水中加入_______克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再往该溶液中加入115克水后,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③ 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III为下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溶液M中所含溶质为______________。

④ 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根据NaCl、KNO3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甲烧杯中的加入固体是________(填“KNO3”或“NaCl”)。
对乙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编号)
Ⅰ.从20℃升温到60℃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Ⅱ.20℃时,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Ⅲ.将溶液从20℃降温,一定会析出晶体
Ⅳ.60℃时,乙烧杯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① a点表示的意义是20℃时,在_______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克。
② 60℃时,50克水中加入_______克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再往该溶液中加入115克水后,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③ 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III为下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溶液M中所含溶质为______________。

④ 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根据NaCl、KNO3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甲烧杯中的加入固体是________(填“KNO3”或“NaCl”)。
对乙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编号)
Ⅰ.从20℃升温到60℃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Ⅱ.20℃时,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Ⅲ.将溶液从20℃降温,一定会析出晶体
Ⅳ.60℃时,乙烧杯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8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