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省江阴市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902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4/21

1.综合题(共1题)

1.
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采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可采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___,若要使反应停止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反应。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活塞和弹簧夹K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盐酸逐滴滴加入A中锥形瓶,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关闭活塞,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推入B中锥形瓶,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K,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并且溶液呈红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锥形瓶B中溶液最后呈红色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有剩余。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天然碱样品,其中可能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他们是一对“好兄弟”,小明对他们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20 ℃时,碳酸钠溶解度是21.5克,碳酸氢钠溶解度是9.6克。
(2)2NaHCO3+ Ca(OH)2= Na2CO3 +CaCO3↓+H2O
(3)Ca(HCO3)2 +Na2CO3= CaCO3↓+2NaHCO3
(4)CaCl2 稀溶液与 NaHCO3稀溶液混合无沉淀、与Na2CO3稀溶液混合有沉淀
Ⅰ.了解他们的性质
(1)有道菜叫猪肚炒大蒜,猪肚美味又营养,但最大的烦恼就是难以清洗,人们常加入碳酸钠来去除油腻和异味,这是利用其溶液显________(填“酸”或“碱”)性。
(2)20 ℃时,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看到白色浑浊,小明经过推理可能发生化合反应,则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钠盐均溶于水,为什么浑浊呢?查阅资料:白色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了现白色浑浊。

试回答:① 结论:_______(填“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出水和CO2等物质 ;
②写出b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样品的成分
【提出问题】天然碱样品含有什么成分?
【假设猜想】
假设一:天然碱成分为碳酸氢钠;
假设二:天然碱成分为碳酸钠;
假设三:天然碱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
下列操作可选药品:NaOH溶液、 稀盐酸、 Ca(OH)2溶液、 C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操作一:取天然碱样品少量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如果操作一有沉淀,则进行操作二)
无沉淀出现
假设一成立
操作二:待操作一中反应充分后过滤,并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____,观察。
__________
假设二成立
现象略
假设三成立
 
【结论】假设一成立
Ⅲ.记录变化的过程
(1)若该样品为碳酸氢钠,加入到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烧杯质量为116.9克),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混合物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求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2)小明同学在数据分析时发现,若依据上述操作及图表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比真实值大,则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共12题)

3.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B.铁锈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变成浅绿色
C.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D.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
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干冰用作制冷剂B.硫酸除锈C.氧气用于气焊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5.
小红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②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属于单质;③在置换反应时,元素化合价一定会改变;④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⑥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①②⑤
6.
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A.Cu2+、SO42、H+B.CI、NH4+、OHC.Ba2+、SO42、NO3D.Na+、K+、NO3
7.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FeO:氧化亚铁 B.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C. SO4-2:硫酸根离子 D. 2H:2个氢分子
8.
下列物质的俗名、化学式正确的是
A.烧碱 Na2CO3B.酒精 C2H5OH
C.熟石灰   CaOD.苏打    NaHCO3
9.
在Cu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A.CuB.Cu和AlC.Zn和CuD.Cu、Al和Zn
10.
要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N2 (O2)
足量硫粉
点燃
B
NaCl(NaOH)
过量的稀盐酸
蒸发结晶
C
CuCl2 (FeCl2)
适量Fe
过滤、洗涤、烘干
D
稀盐酸(稀硫酸)
适量硝酸钡溶液
过滤
 
A.AB.BC.CD.D
11.
由氢氧化镁和氧化镁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取该混合物20克,将其投入到适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A.12克B.24克C.36克D.48克
12.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AB.BC.CD.D
13.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Ba(NO3)2、BaSO4、Na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CuSO4,一定含有Ba(NO3)2、BaSO4、Na2CO3
B.白色沉淀A中含有BaCO3和BaSO4
C.确定原固体混合物中是否有KCl可取白色沉淀E加入足量稀硝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D.无色溶液F中最少有4种离子
14.
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A.作物秸秆就地焚烧B.公共场所严禁吸烟
C.积极使用降解塑料D.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4.选择题(共1题)

15.

如图F1、F2是椭圆C1x24 +y2=1与双曲线C2的公共焦点,A、B分别是C1、C2在第二、四象限的公共点,若四边形AF1BF2为矩形,则C2的离心率是(   )

5.填空题(共2题)

16.
某矿石由MgO、Fe2O3、CuO、SiO2组成,先将矿石粉碎,再用它制备氢氧化镁,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矿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工艺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
(3)写出得到溶液A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出沉淀SiO2中Si的化合价为______。
(5)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转化为沉淀。该实验条件下,使金属阳离子沉淀的相关pH数据见下表。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溶液B的pH可容许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的pH
1.5
4.2
8.6
完全沉淀的pH
3.2
6.7
11.1
 
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17.
(1)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
①酸溶液中都含有的阳离子_______;  ②引起酸雨的气体____________;
③常温下呈液态且易挥发的碱_____;  ④可用作补钙剂的盐_________。
(2)如图是某品牌电饭煲的示意图:

①所标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②电饭煲的外盖是塑料做的,制作时该用________塑料(填 “热塑性”或“热固性”);
③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煮好米饭的盖子打开,从内盖上淌下来的的水是_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