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小明发现家中一枚戒指生满了铜绿,他和同学利用这枚戒指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真金在空气中不会生锈,生满铜绿的“金戒指”材质为铜锌合金;
铜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CuO、H2O和CO2。
据上述资料可推知,碱式碳酸铜由 种元素组成。
《实验探究》将该枚戒指加入过量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绿色。
(1)小明认为:气体中除了含有CO2,还可能含有少量 。
(2)小红认为蓝绿色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锌。小华认为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锌外,
还应该含有 、 。他取适量上述蓝绿色溶液,加入光亮的铁片,观察到了现象:① ,② ,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3)小娟取适量新制的FeCl2溶液,加入锌粒,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结合小华的实验可推知: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4)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金戒指”中铜元素的含量,取一枚同材质的“金戒指”,称得质量为3.8g。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金戒指”经浓硝酸氧化、碱化等步骤处理后,最终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称得质量仍然为3.8g(实验过程中铜元素损失忽略不计)。则“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查阅资料》真金在空气中不会生锈,生满铜绿的“金戒指”材质为铜锌合金;
铜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CuO、H2O和CO2。
据上述资料可推知,碱式碳酸铜由 种元素组成。
《实验探究》将该枚戒指加入过量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绿色。
(1)小明认为:气体中除了含有CO2,还可能含有少量 。
(2)小红认为蓝绿色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锌。小华认为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锌外,
还应该含有 、 。他取适量上述蓝绿色溶液,加入光亮的铁片,观察到了现象:① ,② ,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3)小娟取适量新制的FeCl2溶液,加入锌粒,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结合小华的实验可推知: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4)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金戒指”中铜元素的含量,取一枚同材质的“金戒指”,称得质量为3.8g。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金戒指”经浓硝酸氧化、碱化等步骤处理后,最终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称得质量仍然为3.8g(实验过程中铜元素损失忽略不计)。则“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简答题- (共2题)
3.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NaOH、Na2SO4、Na2CO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其成分,某化学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已知:BaCO3不溶于水,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则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的是 ;一定含有的是 。

则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的是 ;一定含有的是 。
3.单选题- (共12题)
4.
在一个密闭的钢筒内有A、B、C、D四种物质,通过电火花引燃后,充分发生反应。经测定,钢筒内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4 | 10 | 1 | 25 |
反应后质量(g) | (未测) | 21 | 10 | 9 |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A.1∶1 | B.2∶1 | C.1∶2 | D.3∶1 |
5.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反应结束时①的质量一定等于② 和 ③的质量之和 |
B.②和③一定是反应物 |
C.④可能是反应物也可能是生成物 |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6.
美国科学家卡尔•克利特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有关“氮5”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氮5”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B. 每个N5分子由5个氮原子构成
C. “氮5”是一种化合物
D. 真空条件下“氮5”是一种气体
A. “氮5”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B. 每个N5分子由5个氮原子构成
C. “氮5”是一种化合物
D. 真空条件下“氮5”是一种气体
7.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8.
产生下列现象,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的是( )
A.固体烧碱要密封存放 |
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会增重、变稀 |
C.浓盐酸露置于空气中会变轻、变稀 |
D.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9.
非金属单质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12+2NaBr=2NaCl+Br2 ; Br2+2KI=2KBr+I2; I2+Na2S=2NaI+S↓
由此可判断非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C12+2NaBr=2NaCl+Br2 ; Br2+2KI=2KBr+I2; I2+Na2S=2NaI+S↓
由此可判断非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C12>I2>Br2> S | B.C12> Br2>I2> S |
C.S >I2> Br2>C12 | D.C12> Br2>S>I2 |
10.
已知反应:2FeCl3+Fe=3FeCl2;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烧杯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有铜无铁 | B.有铁无铜 | C.铁、铜都有 | D.铁、铜都无 |
11.
如图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
B. 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 在P点A和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1℃时A和C 溶液浓度相等
D. 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

A. 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
B. 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 在P点A和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1℃时A和C 溶液浓度相等
D. 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
12.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烧杯作为反应容器时不能加热 |
B.实验剩余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试剂瓶中,不能随意丢弃 |
C.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高 |
D.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
15.
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 |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
4.选择题- (共1题)
5.填空题- (共5题)
17.
同一种原子可以用符号
表示,其中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Z表示质子数。原子
的质子数为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离子符号为_______。


18.
某牙膏的侧面标签部分内容如下图所示:

(1)将该牙膏溶于水,测得溶液的pH=8.2,则其为 _____性(填“酸”“碱”或“中”)。
(2)该牙膏中的氟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1)将该牙膏溶于水,测得溶液的pH=8.2,则其为 _____性(填“酸”“碱”或“中”)。
(2)该牙膏中的氟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19.
甲、乙、丙是初中常见物质,它们经一步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span contenteditable="true">(1)</span></span>若反应皆为化合反应,且均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则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则丙转化为乙的反应为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若反应皆为置换反应,且均在溶液中进行,甲、乙、丙都为金属,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span contenteditable="true">(1)</span></span>若反应皆为化合反应,且均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则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则丙转化为乙的反应为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若反应皆为置换反应,且均在溶液中进行,甲、乙、丙都为金属,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20.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右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B、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且它们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1)写出A、C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硫酸除铁锈(用Fe2O3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A、C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硫酸除铁锈(用Fe2O3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