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泰安卷)化学(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8714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7/8/7

1.计算题(共2题)

1.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上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大多数厨师有个工作经验: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下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化学式
C2H4O2
C3H6O2
C3H6O2
X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
现有一家庭食用纯碱样品,其中含杂质氯化钠(不含其它杂质),为了测定样品中杂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李明同学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15
12
12
加人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100
100
150
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f量/g
10
10
10
 
完成下列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加入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科学探究题(共2题)

3.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时,将浓硫酸滴加到氯化钠固体中并小心的加热,发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同时发现有白雾,经查资料了解到浓硫酸与氯化钠在加热时会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兴趣小组对产生的氯化氢(HCl)气体是否显酸性进行了相关探究。
【进行实验】同学们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了如图1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2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交流反思】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______色。
(4)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测试盐酸的导电性,盐酸能导电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盐酸中,能反应
【拓展应用】
同学们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试剂的棉花,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在玻璃管内形成了白色烟环(成分为氯化铵)且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

①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
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硫酸钠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下表实验现象中的①②③。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卡,pH7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__________;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

3.单选题(共13题)

5.
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B.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
C.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D.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6.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8.
下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B.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C.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D.:“+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9.
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塞紧橡皮塞B.配制溶液
C.稀释浓硫酸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0.
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11.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 =2的稀盐酸至过量
B.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A. A B. B   C. C   D. D
12.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A.②③⑤B.①②⑤C.①  ⑤D.③④⑤
13.
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A.AB.BC.CD.D
14.
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若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 ℃,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 ℃,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5.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Fe2O3(Fe)
盐酸
浸泡、过滤、洗涤、烘干
B
CO(CO2
NaOH溶液、浓硫酸
洗气、干燥
C
CaO(CaCO3

过滤、烘干
D
NaCl(Na2CO3
Ca(NO32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B.BC.CD.D
16.
CO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②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
C.反应③可用来制取氮肥
D.反应④获得产品后剩余液中,溶质只有NaHCO3
17.
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可大量摄入油脂
B.为保持肉制品鲜美,在香肠中加过量的亚硝酸钠
C.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应在食盐中添加大量的碘元素
D.人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服用鸡蛋清可减轻毒性

4.选择题(共2题)

18.解方程: {#mathml#}32{#/mathml#} (x+1)﹣ {#mathml#}x+26{#/mathml#} =1.
19.解方程: {#mathml#}32{#/mathml#} (x+1)﹣ {#mathml#}x+26{#/mathml#} =1.

5.填空题(共6题)

20.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化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I是—种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2)B的化学式为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实际应用为______;
21.
某物质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共四种,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序号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68
1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1)由构成的物质中所代表的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 (填化学式);
(3)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一位同学在计算x、y和z数值的过程中,列出了以下等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x + y +x = 169    B.y + z = 168    C.(100-x):z = 32:64   D.(l00-x):(y-1) = 8:3
22.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2、3周期的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下列各组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Cl    B.O、S     C.F、Cl D.Cl、Ar
(2)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9号元素与第12号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x-y=8时,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
(5)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O和O2    B.CO和 N2    C.SO2和 CO2 D.PO43-和SO42-
23.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学习过程要关注物质的性质以及能发生哪些变化和发生变化过程中的现象。现有A、B、C三种物质,它们可能是O2、Fe、H2O、H2O2、CaO、Fe2O3、HCl、NaOH、Ca(OH)2、Na2CO3中的—种。
(1)若A、B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B分解能产生A和C。请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若A、B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并均可与C的溶液反应,生成金属元素化合价不同的两种盐溶液。则C的化学式是______;请写出能产生黄色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若A、B、C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分别属于酸、碱和盐,将它们依次加入同一个烧杯中:
① 若均无明显现象,则A、B、C分别是______ (填化学式);
② 若能产生白色沉淀,请写出酸、碱中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4.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定某品牌碳酸饮料中CO2的含量,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250mL瓶装碳酸饮料放在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未结冰);
②将饮料从冰箱内取出,迅速加入质量分数为50%NaOH溶液5mL;倒转饮料瓶轻轻振荡, 然后放置恢复至室温,作待测液;
③按右图连接实验装置。取50mL 待测液置于装置B的锥形瓶中,关闭开关K,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锥形瓶中注人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④打开开关K,向装置中鼓人空气,一段时间后,将C装置中的物质过滤,洗涤,烘干称量质量为0.394g。
资料:①CO2与足量Ba(OH)2反应生成BaCO3沉淀。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③实验中各种溶液的密度都视为lg/mL。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完成下列问題:
(1)上述实验过程中,C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装置D的目的是_______;
(3)步骤①冷冻碳酸饮料的目的是_______;
(4)步骤④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
(5)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计算此品牌碳酸饮料中CO2的含量为_______g/L(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25.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新型材料纳米级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高温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_________。
(2)金属活动性顺序有重要的应用。铝、铜、铁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铝、铜、铁三种金属的有关性质时,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在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将A实验结束后①②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某同学在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他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铁的质量),其中错误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