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湘潭卷)化学(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8704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

1.综合题(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酸的化学性质,他们将一定量稀硫酸加入到盛有少量CuO的试管中,观察到黑色粉末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确定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______;猜想二:H2SO4和CuSO4
(资料查询)CuSO4溶液呈弱酸性,加入Zn粒时有极少量的气体产生.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振荡,若观察到溶液显红色,则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取所得溶液少许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Zn粒,若观察到产生大量气体、_____等现象,则猜想二正确.
(讨论交流)A、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一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B、要使由H2SO4和CuSO4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SO4,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_(填序号).
a、CuO b.Cu(OH)2    c、Cu d.Cu(NO3)2
(拓展探究)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上述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毎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 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计算: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_____,n=_____.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2.流程题(共1题)

2.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小资料)
I、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Ⅱ、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700体积氨气,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Ⅲ、饱和食盐水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1)合成氨需要的氮气来自空气,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过程②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   
(3)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过程③中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   
(4)为了提高产率,往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气体时,你认为应该先通入   (填“NH3”或“CO2”),你的理由是:
(5)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单选题(共13题)

3.
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B.火药爆炸C.粮食酿酒D.高炉炼铁
4.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〇”、“●”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B.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 生成物为化合物
5.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CuSO4、HCl、MgSO4、NaOH
B.H2SO4、FeCl3、NaOH、NaCl
C.NaCl、Ba(OH)2、Na2CO3、Na2SO4
D.K2SO4、Na2CO3、BaCl2、HCl
6.
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5
15
2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0
10
x
y
 
A.x的取值范围是:0≤X≤45B.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比为3:1
C.当y≤20时,该反应为化合反应D.x+y=65
7.
现有一包由3.2g铜、13g锌和2g 碳组成的粉末,放到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固体为m种,溶液中溶质为n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m=2,则n=2或3B.若固体中金属的质量为 48g,则m=4
C.当m=3时,溶液可能呈蓝色D.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可能超过56g
8.
二氧化铅(PbO2)是生产汽车蓄电池的电极材料,其中铅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B. C. D.
9.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B.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锌粉
C.用适量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
D.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別加入足量相同的稀盐酸
10.
2017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硬水经过吸附、过滤可变成软水B.净化水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
C.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D.为爱护水资源,既要节约用水,又要防止水污染
11.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 ℃时a和c的溶解度均为20 g
B.t2 ℃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
C.从a和c的混合溶液中提纯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t1 ℃时,a、b、c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b>a>c
12.
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错误的是()
A.汞一水银B.氯化钠一食盐C.乙醇一酒精D.氧化钙一熟石灰
13.
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 隔绝空气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清除可燃物   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4.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B.取用固体
C.读液体体积D.检查装置气密性
15.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紫红色

4.选择题(共2题)

16.

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有句谚语:“饭可一顿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这里的“茶”指的是藏族人民独有的(   )

17.

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有句谚语:“饭可一顿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这里的“茶”指的是藏族人民独有的(   )

5.填空题(共5题)

18.
据报道,我国将印制塑料钞票,这种钞票是由特殊的聚酯材料印制而成,具有高防伪、硬度接近于钞票纸、不易产生褶皱、抗腐蚀性强、能燃烧、回收方便等特点.某种聚酯塑料,其化学式为(C9H8O3n,可能成为其印制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聚酯塑料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写出聚酯塑料的化学性质    (写出一条即可);
(3)上述聚酯塑料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其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9.
2017年5月18日,中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己居世界前列.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8H2O,其外观像冰一样但遇火即可燃烧.
(1)可燃冰属于    (填“可”或“不可”)再生资源.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还必须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写出两种新能源  
(2)可燃冰经过处理可得到CH4,点燃CH4之前应  
(3)取一定质量的CH4和25.6gO2在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gCO、bgCO2和18gH2O,则a+b=    
20.
用化学用语或名称填空
(1)+3价的铝元素 ;(2)3个三氧化硫分子
(3)2Fe3+  ;(4)NaBr    
21.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画出硫离子(S2)的结构示意图
(2)氖原子(Ne)的核内质子数为   ,与它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有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阴离子的符号   
(3)12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由它和氮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22.
从①硝酸钾、②盐酸、③干冰、④碳酸氢钠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常用作焙制糕点的是_____;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3)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   (4)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

6.实验题(共1题)

23.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可用上图中的装置来制备和收集一些常见的气体,请用化学方程式和上图中字母序号填写下表空白.
制取的气体
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O2
______
A
_____
CO2
______
_____
D
H2
Zn+H2SO4=ZnSO4+H2
B或C
_____
 
(3)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可采用的____收集装置(填宇母序号)
(4)某同学取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见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