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838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8

1.科学探究题(共1题)

1.
小刚和小明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探究过程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_________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A所示,小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_________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
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明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作出了科学的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应用)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17题)

2.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3.
在反应A+B=C+D中,5g A和1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 C,若2.5g A和足量的B反应,可生成D(    )
A.7gB.5gC.3.5gD.2.5g
4.
下列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AB.BC.CD.D
5.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黑火药爆炸的原理可用下式表示:2KNO3+S+3C K2S+N2↑+3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CO2B.COC.SO2D.NO
6.
对于化学变化前后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分子运动的过程;B.是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C.是元素种类变化的过程;D.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7.
由A、B、C三种物质各10g组成的混合物,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有16gC、8g新物质D和若干克A,则参加反应的A和B反应的质量比是(    )
A. 2:5    B. 5:2    C. 5:4    D 3:5
8.
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在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A. B.   C.   D.
9.
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误食易中毒。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隔 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
A.SO2B.NO2C.N2,D.NH3
10.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的发现使得化学科学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A. 原子的种类    B. 分子的数目    C. 原子的数目    D. 元素的质量
11.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 10 g冰受热融化成10 g水
B.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 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2.
科学家最新研制出太阳能产生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方法,该反应为:2H2O2H2↑+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海水作为原料,资源丰富B.太阳能是一种绿色能源
C.TiO2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D.反应生成的H2和O2的质量比为2∶1
13.
有关碳在氧气中燃烧的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8g碳和3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11g二氧化碳
B.6g碳和16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22g二氧化碳
C.6g碳和20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26g二氧化碳
D.32g碳和12g氧气完全化合,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14.
对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的读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在点燃条件下,每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
D.在点燃条件下,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15.
在反应2Mg  +  O22MgO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为( )
A.48:32:80B.24:32:40C.24:32:64D.24:32:80
16.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水B.氯化钾C.氯酸钾(KClO3)D.过氧化氢溶液
17.
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可以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且不混入气体气体的是(    )
A.木炭B.铁丝C.蜡烛D.红磷
18.
一氧化氮(NO)为大气污染物,它的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极易与氧气反应。若让你收集一瓶一氧化氮,你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A.向下排空气法B.向上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D.排水集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3.选择题(共2题)

19.小红用一个动滑轮、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组装成图所示的装置研究以下问题:

①使用动滑轮能否省功?

②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钩码

重/N

钩码上升的距离/m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弹簧测力计

移动距离/m

W有用功/J

W/J

机械效率η/%

1

0.10

0.6

0.20

0.10

0.12

83.33

2

0.15

1.1

0.30

0.30

0.33

90.91

3

0.20

1.6

0.40

0.60

0.64

20.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4.填空题(共5题)

21.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图中a、b均属于_______(填物质类别),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3)该反应中反应物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22.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___元素。
23.
通过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比较下列反应:
①C + O2CO2   ②2CO + O22CO2
③CH4 + 2O2CO2 + 2H2O   ④C2H5OH + 3O22CO2 + 3H2O
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至少答3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24.
有①空气;②氧气;③铜;④氯酸钾(KClO3);⑤氧化镁;⑥冰水混合物⑦过氧化氢溶液七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25.
请用元素符号或化学符号表示。
4个硫原子________; 2个钠离子_______;  3个水分子________;氯气________;
铝离子_________;  氦气___________;   氧化铁_________;  碳酸钠________;氢氧化钙___________;标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5.实验题(共1题)

26.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你认为应选择的最佳实验装置是______ (填写字母代号),组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应___________________。先向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__,用__________添加,再添加双氧水。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
(3)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
(4)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