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为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称取32.5g该黄铜粉末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内加入200g稀硫酸(足量),每隔10分钟测烧杯内(不含烧杯)剩余物质的质量,测得数据如表: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加入稀硫酸后10分钟 | 加入稀硫酸后20分钟 | 加入稀硫酸后 | 加入稀硫酸后40分钟 | 加入稀硫酸后50分钟 |
232.4g | 232.3g | 232.2g | 232.1g | 232.1g |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单选题- (共5题)
3.
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受热后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
C.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洒出,可将胶头滴管伸到试管口内 |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
C.为避免药品浪费,做完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 |
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时,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
5.
下列物质的转化(“→”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中,每次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是( )
A.H2O2→O2→CO2→H2CO3 | B.NaOH→NaNO3→Na2CO3→NaCl |
C.CaCO3→CaO→Ca(OH)2→KOH | D.Mg→H2→HCl→AlCl3 |
6.
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CaO(CaCO3) | H2O | 搅拌、过滤 |
B | CO2(H2) | 足量的O2 | 点燃 |
C | FeSO4溶液(CuSO4) | 过量铁粉 | 过滤 |
D | NaOH(Na2SO4) | 稀硫酸 | 蒸发结晶 |
A.A | B.B | C.C | D.D |
3.填空题- (共2题)
7.
从C、H、O、N、S、Fe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化学用语,按要求填空.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①4个铵根离子_______;②3个三氧化硫分子________.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②菱铁矿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①4个铵根离子_______;②3个三氧化硫分子________.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②菱铁矿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
8.
(1)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②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t2℃时,将4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④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______.
(2)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C在常温下是气体且元素组成相同,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2(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物质E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Ⅰ)A+B→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G+Na2C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F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

①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②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t2℃时,将4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④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______.
(2)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C在常温下是气体且元素组成相同,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2(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物质E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Ⅰ)A+B→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G+Na2C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F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5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