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18届九年级结课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671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9

1.简答题(共2题)

1.
以稀硫酸为例的反应关系(如下图)体现了酸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稀硫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
(2)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_________色
(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它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反应。
(4)写出图中能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5)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Ba(OH)2反应,则X可能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2.
下图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图像。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__________________ (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滴入另一溶液中。
(3)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此时烧杯内溶液如果未经处理直接倒入铁制下水道,你认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计算题(共3题)

3.
现有Fe和Al的粉末混合物共8.6g,加入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后,经测定溶液质量仅增加了8g,则反应中生成的硫酸盐的质量总和为______________g
4.
市售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请按要求进行计算:
(1)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2)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求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至0.1%)
5.
80g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一定质量的氯化镁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得到滤液的质量为216.8g,请计算:
(1)原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2)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推断题(共1题)

6.
已知物质A~H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根据下列表述回答问题。
(1)已知A、B、C、D均含有两种元素,且物质B、D元素组成相同。固体A中加入液体B,能放出大量热。将固体C加入D的水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只得到液体B和固体C.
①A跟B反应的生成物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或用于建筑材料等,则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固体E、F和物质G、H的水溶液中,任意一种固体与任意一种溶液混合均有气泡产生。E通过其他反应途径能生成F。
①若E为单质,E、F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 (写一组即可)。
②若E和F均含三种元素,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固体E和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可生成硅酸钠(Na2SiO3)和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常见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共3题)

7.
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四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下图所示),其中A、B试剂瓶标签部分破损,C、D试剂瓶标签完全破损。根据查阅药品记录表可知,A、B、C、D分别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石灰水、CaCl2溶液中的一种。
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下述实验。
老师给准备的试剂有:稀盐酸、NaHCO3溶液和酚酞溶液。 

(1)分别取A、B、C、D溶液于4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发现A、B、C溶液变红,说明这3种溶液呈__________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由该实验可确定的溶液为___________ (填试剂瓶序号及相应的溶液名称)。
(2)分别取A、B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发现均有气泡产生,小组同学利用上述共计7种试剂,经过下述实验最终确定了这两份溶液的成分。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取A、B溶液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_________;
②过滤后,分别向滤液中滴加______。
白色沉淀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A是Na2CO3溶液;
B是变质的NaOH溶液
 
写出B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3)取C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NaHCO3溶液,充分反应,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过滤,滤液中除了H外,还含有较大量的阳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查阅资料可知:Ca(OH)2+NaHCO3=CaCO3↓+NaOH+H2O 、NaOH+ NaHCO3=Na2CO3+H2O
8.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只有CaCl2
猜想Ⅱ:有________
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
猜想Ⅳ: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
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
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__
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利用海水为原料可获得许多化工产品。

(1)上图中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
(2)操作B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
(3)操作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4)粗盐水中除NaC1外,还含有MgCl2、CaCl2、MgSO4等杂质。为了除掉这些杂质,需加入a组试剂,它们是①NaOH溶液②Na2CO3溶液③BaCl2溶液(三种试剂均过量),三种试剂的添加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填编号)。
(5)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

5.单选题(共5题)

10.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H2O→H2B.Mg→MgOC.Na2CO3→NaOHD.KNO3→NaNO3
11.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案
A
 氮气(氧气)
 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
氯化钙溶液(盐酸)
加入足量碳酸钙粉末,过滤
C
 铁粉(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氧化铜(木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A. A B. B   C. C   D. D
12.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A.苛性钠B.浓硫酸C.石灰石D.浓盐酸
13.
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了中和反应的是
①用稀硫酸除铁锈
②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④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⑤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④⑤
14.
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
A.NaOH和Ca(OH)2B.Ca(OH)2和H2
C.CaCO3、NaOH和H2D.Ca(OH)2、CaCO3和H2

6.多选题(共2题)

15.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雨的pH小于5.6,所以pH小于5.6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
C.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
D.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16.
下表是某同学用多种方法鉴别物质的情况,其中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和所加试剂
方法一
方法二
A
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滴加氯化钡溶液
B
硫酸铵和磷矿粉
加入水
观察颜色
C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加入熟石灰、研磨
滴加水
D
稀烧碱溶液与石灰水
滴加石蕊溶液
加入氯化钙溶液
 
A. A    B. B    C. C    D. D

7.填空题(共1题)

17.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3)不用铁桶配制波尔多液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计算题:(3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3道)

    单选题:(5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