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既要对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还要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某工厂将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中的SO2收集起来,既可以生产稀硫酸,又能制备氢气。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写出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
(2)膜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填写化学反应类型名称)。
(3)此制备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1)写出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
(2)膜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填写化学反应类型名称)。
(3)此制备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我们常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如图。
(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_____。
(2)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见蔗糖在锅里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黑色。那么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某同学用C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支撑装置略去)来测定蔗糖的组成。
小资料
Ⅰ、铜丝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Ⅱ、蔗糖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步骤:先用酒精灯在玻璃管铜丝处加热,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充分反应后,再将酒精灯移至蔗糖处进行加热。观察到玻璃管中蔗糖处生成黑色的固体,内壁有水珠出现。
实验结论:蔗糖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写元素符号)。
实验分析:上述实验过程中,先对铜丝进行加热,并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_____。
实验原理:与_____(填A或B)实验相同。

(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_____。
(2)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见蔗糖在锅里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黑色。那么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某同学用C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支撑装置略去)来测定蔗糖的组成。
小资料
Ⅰ、铜丝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Ⅱ、蔗糖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步骤:先用酒精灯在玻璃管铜丝处加热,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充分反应后,再将酒精灯移至蔗糖处进行加热。观察到玻璃管中蔗糖处生成黑色的固体,内壁有水珠出现。
实验结论:蔗糖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写元素符号)。
实验分析:上述实验过程中,先对铜丝进行加热,并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_____。
实验原理:与_____(填A或B)实验相同。
3.
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甲组同学进行右图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现象。

(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和假设)
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②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
(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②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____。
(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乙组实验证明:猜想②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____。
(实验反思)
(1)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
(2)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____。

(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和假设)
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②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
(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②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探究猜想② | 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 碳酸钠溶液浓度/% | 是否浑浊 |
10 | 不浑浊 | ||
5 | 不浑浊 | ||
1 | 浑浊 | ||
0.5 | 浑浊 |
(解释与结论)
(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____。
(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乙组实验证明:猜想②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____。
(实验反思)
(1)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
(2)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____。
3.科普阅读题- (共1题)
4.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将苹果去皮、切块儿,等待妈妈下班回来。可是一段时间后,苹果块儿表面会生成一种褐色的物质,口感也不那么脆了......变化其实来自于苹果中存在的一种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的物质。这类物质能跟氧气结合,产生一些有色物质,这就是褐变过程。
防止苹果发生褐变过程的方法有很多。
碳酸氢钠是一种安全、价格低廉的化学物质,能够直接抑制水果病原真菌的生长,常用于水果贮藏保鲜。选择新鲜、大小均匀、无虫害无伤的苹果果实,消毒、清洗后切成12片,每片厚度约为15mm。切片立即浸泡于下表中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进行保鲜处理。每种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浸泡2块苹果切片。5分钟后将苹果切片捞出、甩干,将12片苹果装在一个塑料保鲜盒中,置于4℃贮藏观察。
在贮藏3天后,取样测定其褐变度和硬度变化,记录的数据如下图1。
(注:褐变度表示苹果褐变的程度,数值越大褐变程度越高;硬度表示苹果的酥脆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越酥脆)

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也可以有效抑制苹果切分后褐变和变软。抗坏血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但是很难发挥抗氧化作用,在弱碱性环境下可以发挥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苹果果实的pH一般在3.0~3.8。
取三组苹果切片,分别用10g/L某常用食品防腐剂、10g/L碳酸氢钠与10g/L抗坏血酸的混合液、对照液(蒸馏水)处理,4℃贮存并观察,记录数据如下图2:

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褐变的过程属于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碳酸氢钠的俗称是_____(填序号)。
(3)由图1可知,用____ g/L碳酸氢钠溶液处理对鲜切苹果的褐变、变软抑制的效果更好。
(4)由实验可知:抗坏血酸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用效果更好,试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5)根据文中的实验数据,你对储存苹果切片有哪些建议_________。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将苹果去皮、切块儿,等待妈妈下班回来。可是一段时间后,苹果块儿表面会生成一种褐色的物质,口感也不那么脆了......变化其实来自于苹果中存在的一种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的物质。这类物质能跟氧气结合,产生一些有色物质,这就是褐变过程。
防止苹果发生褐变过程的方法有很多。
碳酸氢钠是一种安全、价格低廉的化学物质,能够直接抑制水果病原真菌的生长,常用于水果贮藏保鲜。选择新鲜、大小均匀、无虫害无伤的苹果果实,消毒、清洗后切成12片,每片厚度约为15mm。切片立即浸泡于下表中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进行保鲜处理。每种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浸泡2块苹果切片。5分钟后将苹果切片捞出、甩干,将12片苹果装在一个塑料保鲜盒中,置于4℃贮藏观察。
| 1 | 2 | 3 | 4 | 5 | 6 |
碳酸氢钠溶液的溶度g/L | 0 | 0.5 | 2.0 | 5.0 | 10.0 | 15.0 |
pH | 7.01 | 8.00 | 8.12 | 8.20 | 8.25 | 8.33 |
在贮藏3天后,取样测定其褐变度和硬度变化,记录的数据如下图1。
(注:褐变度表示苹果褐变的程度,数值越大褐变程度越高;硬度表示苹果的酥脆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越酥脆)

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也可以有效抑制苹果切分后褐变和变软。抗坏血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但是很难发挥抗氧化作用,在弱碱性环境下可以发挥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苹果果实的pH一般在3.0~3.8。
取三组苹果切片,分别用10g/L某常用食品防腐剂、10g/L碳酸氢钠与10g/L抗坏血酸的混合液、对照液(蒸馏水)处理,4℃贮存并观察,记录数据如下图2:

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褐变的过程属于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碳酸氢钠的俗称是_____(填序号)。
A.食盐 | B.纯碱 | C.小苏打 | D.苛性钠 |
(4)由实验可知:抗坏血酸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用效果更好,试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5)根据文中的实验数据,你对储存苹果切片有哪些建议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2题)
5.
我国稀土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元素Eu是一种稀土元素,在激光材料及原子能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 | B.铕的原子序数是63 |
C.铕原子中质子数为63 | 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 |
9.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
B.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
C.图2中BC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
D.图2中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
13.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15.
化学课上老师拿出三朵用石蕊溶液处理过的紫色小纸花(如图),向纸花上分别喷洒不同的溶液,三朵纸花显色情况为:紫色红色蓝色 。喷在号纸花上的溶液可能是


A.氢氧化钠 | B.氯化钠 | C.碳酸钠 | D.稀盐酸 |
5.选择题- (共1题)
6.填空题- (共5题)
18.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可以用高效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将他们转化为无害气体。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1)在“o”中画出上述微观示意图中未画出的微粒模型_________。
(2)请计算:在消耗56Kg一氧化碳的的同时消耗一氧化氮的质量是__________ kg。

(1)在“o”中画出上述微观示意图中未画出的微粒模型_________。
(2)请计算:在消耗56Kg一氧化碳的的同时消耗一氧化氮的质量是__________ kg。
20.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请从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并在答题纸上将所选的(A)或(B)用2B铅笔填涂为黑色。若两题均作答,计一道题分。
请从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并在答题纸上将所选的(A)或(B)用2B铅笔填涂为黑色。若两题均作答,计一道题分。
A | B |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传入中国。茶叶中含有维生素C,其化学式为C6H8O6,C6H8O6由_____种元素组成。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含有的Al2O3属于_____(填“单质”或“氧化物”),Al2O3中Al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石油属于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_____。 |
21.
生命活动需要必要的营养物质。
(1)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这里的“氮”是指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氮原子 ②氮元素 氮气
(2)“钙、铁、锌”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缺钙可能会导致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佝偻病 ②智力发育落后 贫血
(1)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这里的“氮”是指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氮原子 ②氮元素 氮气
(2)“钙、铁、锌”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缺钙可能会导致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佝偻病 ②智力发育落后 贫血
7.实验题- (共2题)
23.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C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______ (填“a”或 “b”)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若从所得液中回收CaCl2固体(CaCl2可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写装置编号)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C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______ (填“a”或 “b”)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若从所得液中回收CaCl2固体(CaCl2可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写装置编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科普阅读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