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18-2019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65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3

1.字词书写(共1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牛能大量进食,在于不断地(jǔ)嚼,帮助消化吸收。牛的雄健与善于反刍很有关系。读书也应当学会“反刍”,因为我们比牛更聪明,更会思考。读书要讲求知慧,要学会精读与泛读,对经典作品就得深读静思,反复(品位  品味),直至得其精髓。

(节选自《学学牛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j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一个错别字。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来为人称道,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同样写大雪满山的景象,作者的情感却不同。请分析“将登太行雪满山”和“去时雪满天山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别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感?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泥泞

迟子建

(1)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2)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3)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4)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5)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6)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蒙蒙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7)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迟子建散文》

【小题1】文章重在写泥泞,但第(1)(2)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笔,为什么?
【小题2】阅读文章(2)(3)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小题4】文章第(6)段说作者走在农贸市场久违的泥泞路上,会陷人另一种怀想,理由是什么?
【小题5】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

(1)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2)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3)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内在原因是“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4)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眼睛实现“母子连心”。研究证实,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且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5)而更意味深长的是,“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逸闻: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连带效应。

(6)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这个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7)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闯入自己孩子的细胞,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8)当然,且前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过去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无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这或许意味着儿女带给母亲的细胞,会对母亲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猜测,离定论还尚早。但不管怎样,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为何从歌曲《儿行千里》起笔?
【小题2】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逻辑顺序来说明主要内容?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第(5)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第(8)段中画线句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对比阅读(共1题)

5.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郗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日:“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姐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姐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注释)(1)赵太后:赵惠文王后,即赵威后。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年幼,由她执政。用事:掌权。(2)质:人质。(3)触龙:赵国左师。(4)谢:谢罪。(5)郗(xì):疲劳。(6)特:依靠。拳:车。(7)少:稍微。益:增加。(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舒祺:触龙之子。(9)黑衣:官廷卫士。当时的卫士穿黑衣。(10)没死:冒死。(11)填沟壑:死亡。(12)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燕后:赵太后的女儿。(13)山陵崩:指君王死。(14)恣:听任,任凭。(15)约:备。
【小题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太 后 之 色 少 解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我也
(2)期年之后
(3)兵
(4)必勿使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小题4】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甲)(乙)两文中邹忌和触龙都是善于进谏的老臣形象,说说他们进谏艺术的相似之处。

5.名著阅读(共1题)

6.
班级开展“相约经典拥抱文学”主题活动,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甲)悟空大喜,……遂与金星纵着祥云,到南天门外。那些天丁天将,都拱手相迎。径入灵霄殿下。金星拜奏道:“臣奉诏宣弼马温孙悟空已到。”玉帝道:“那孙悟空过来。今宣你做个‘齐天大圣’,官品极矣,但切不可胡为。”这猴亦只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

(节选自《西游记》第4回)

(乙)萧让读罢丹语,宋江等山呼万岁,……众皆大喜,拜手称谢。宿太尉欣然交集,满堂欢喜。……堂上堂下,皆列位次,大设宴席,轮番把盏。厅前大吹大擂。虽无炮龙烹凤,端的是肉山酒海。当日尽皆大醉,……次日,又排筵宴,……第三日,再排席面,请宿太尉游山。至暮,尽醉放散,各归安歇。

(节选自《水浒传》第82回)

(1)(甲)文中,天庭为什么要“招安“?
(2)面对招安,(甲)文中的孙悟空和(乙)文中的宋江等虽然都“大喜”,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丙)这种游戏常常会有意外事故发生,这些事故是有案可查的。我亲眼看到两三个候补人员跌断了胳膊和腿。但是更大的危险发生在大臣们自己奉命来表现功夫的时候,因为他们想跳得比以前好,又想胜过同跳的人,猛然来一下,很少有不摔倒的,有人甚至要跌两三次。

(节选自《格列佛游记》)

(3)(丙)文中“这种游戏”具体指什么?讽刺了谁?

6.情景默写(共1题)

7.
诗、文名句填空。(注意:(1)~(6)题为必答题;(7)~(10)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
必答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6)陶渊明在《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选答题:
(7)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_______________,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9)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10)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7.语言表达(共1题)

8.
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从199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天保工程”,(1)此项工程被誉为中国林业界的“希望工程”称号。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断加大森林培育、保护、补植力度。20年间,林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超266万亩。(2)因此,此项工程的实施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战略。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底色,可能是一种色彩,也可能是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人说,大地的底色是深深浅浅的绿;长城的底色是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母爱的底色是无微不至和无私奉献;勤劳的底色是农民对土地无尽的热爱……

请以“_______的底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