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
(2)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正如《礼记》中所言:“老有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极为矛盾的心理。
2.诗歌鉴赏- (共1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小题1】甲诗中“歧路”一词在本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小题2】试分析甲乙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之处。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令人喜爱的小蒜
段吉雄
①正月才过,风还嚣张地在田野上撒野的时候,农人用粗手往地上一摊,底层深处的温度就顺着喷张的脉搏,传到了蓄势待发的地面上。树丛中,田埂边,万籁俱寂。地下深处,一颗细小的种子感知到了徐徐向上的地温,舒适地翻了个身,伸出细长的腿,向着那温暖的地方觅去。
②立春后的第一场雨踩着碎步蹁跹而至,滴在僵硬的土地上,顺着地缝就滑到地层深处,雷声把大地彻底从沉睡中催醒,声音掠过山峰,满眼的沧桑一夜间褪去,新生的力量萌发出来。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这喧腾的大场景,没人发现那粒最先苏醒过来的种子偷偷钻出了地面,嫩黄的一片如针叶般粗细。狭窄的叶子被风和阳光染成了绿色,地下球茎经过半个季节的磨炼长成了小拇指盖般,今后也就这么大了。(A)
③小蒜,这种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薤白”,抖落了一身的沧桑,携裹着地层深处的气味,泼辣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冬天漫长的时间里,饭桌上的颜色和对面黢黑的山峦遥相呼应,辣椒也变得干枯,面色寡淡地悬挂在厨房的墙上。即使是初春,青色也是饭桌上难得一见的偶遇。大葱、蒜苗倒是可以点缀,但惜地如金的农人恨不得把麦子种到锅台下,哪能腾出地方给它们?(B)只是在农忙回家的路上偶然一瞥,那一簇细弱的绿色才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
④春雨旺盛的时候,小蒜散发出的气味让飞鸟虫兽避之不及。因此,小蒜很少受动物侵衾,无论是生长在荒山野岭,还是田间院落,它都亭亭玉立,完整无损。(C)
⑤人们趁着湿润上山来了,有大人,也有小孩、提着篮子,手上还拿着小铁锹。母亲把小蒜周围的土刨开,看到埋藏在地下雪白的茎,再用手轻轻一提,亮晶晶的蒜瓣就出来了,下面还拖着几条细长的根须。
⑥小蒜进入农家,人们把这大自然无偿的馈赠洗净剁碎,和寂寞的辣椒拌在一起,饭桌上顿时生机勃勃起来。春天的气息,热烈的劲辣,让人血脉喷张,一根细细的小蒜能吃出丰收季节的恣意和畅快。有时候,我们薅得多了,母亲会在做面条时用它替代酸菜撒在锅里。再加上几滴香油,那青色的碎末和油珠漂浮在面汤里,碗里有太阳跳舞的影子,温暖,澎湃,充满了希望。啜一口面汤,小蒜葱郁的气味中夹带着呼啸的山风,铿锵的雷声和大地翻身的声音。
⑦几番春雨过后,地里的野菜开始蓬勃起来,蒲公英、灰灰菜、马头兰、奶浆草此起彼伏,一茬接一茬地渲染着春天的姹紫嫣红,也冲击着人们富裕的味觉和饭桌,小蒜慢慢地从农人忙碌的身影中淡出。(D)但在树林里、石缝中,它们依然倔强地生长着,高昂着头,顶着一株白色的小花,奋力向太阳靠近。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4.29,有删改)
【小题1】“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略语,多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请你根据语境解说第②段加点词“沧桑”与第③段加点词“沧桑”分别是什么含义。【小题2】说说第⑥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意思。
【小题3】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1)“在冬天漫长的时间里,饭桌上的颜色和对面黢黑的山峦遥相呼应,辣椒也变得干枯,面色寡淡地悬挂在厨房的墙上。”(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大葱、蒜苗倒是可以点缀,但惜地如金的农人恨不得把麦子种到锅台下,哪能腾出地方给它们?(“恨不得把麦子种到锅台下”,这种不合常理的想法反映了农人什么生活状态?)
【小题4】选文第⑦段写“地里的野菜开始蓬勃起来,蒲公英、灰灰菜、马头兰、奶浆草此起彼伏”,提到这些野菜对描写“小蒜”有什么作用呢?
【小题5】课文《一棵小桃树》叙述了一棵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至横遭风雨的经历。下面两处描写的句子分别出自课文和选文,请分析作者对“小桃树”和“小蒜”的不同情感。
①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②但在树林里,石缝中,它们依然倔强地生长着,高昂着头,顶着一株白色的小花,奋力向太阳靠近。
【小题6】下面这句话放到文中ABCD的哪一处最合适?
“小蒜生长在林间地头,随遇而安,也不用人们照顾,甚至人们都发现不了它的存在。”
【小题7】诗作中,作者常常借物抒情,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植物的品性歌颂赞美人的品质。
未来时装如何变得“智能”
张唯诚
①以前,智能手机把我们从电脑桌前解放出来。现在,智能服装又要发力了,它将把电子产品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放到衣服上。目前,一些智能服装已经进入市场,比如能用热传导电线温暖手指的手套,拥有紫外线传感器的泳衣。但这还不够,下一代智能衣服已经出现在实验室里,将有全新的功能。
②智能时装能时刻追随时尚。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通过点击手机屏来改变颜色的衣服,它将赋予时装“永不逊色”以全新的含义。这种服装由特殊的丝线织成,丝线直径为几根头发丝粗细,包括中间的铜丝和套在铜丝上的聚合物套管。聚合物套管上有一种颜料,可根据温度变化变换颜色。穿戴者将Wi-Fi信号用智能手机发送给衣服上的电池,电池将电流传入丝线中的铜丝,从而加热颜料,以激活色彩“开关”。这些丝线可以使面料在立体、条纹格子和其他图案之间相互转换。
③智能服装能对动作精确管理。一身能感应动作的衣服,还能让你保持更好的坐姿,或者提示你在打高尔夫球、弹钢琴时的不规范动作。为了准确地监控动作,工程师们制造出了超薄的运动传感器。它们可以嵌入任何在两中。例如肩带成者鞋底等。这种传感器的关键部分,是一层叫作巴克纸的材料,它的内部结构是一种密度很高的碳纳米管,直径和红细胞相当。通常情况下,拉伸这种材料会导致碳纳米管网络出现空隙,从而阻碍电荷的流动。他们将巴克纸连接到电路上,通过测量纸上的电阻变化,显示它的拉伸程度。这种传感器极为敏感,哪怕材料的变化仅为长度的0.005%,它也能显示出来。对于那些需要在短期内对运动进行微观管理的人来说,准确地监控动作是必要的。
④智能服装还能让人成为行走的发电机。如果衣服上装有热电发电机,那么身体的热量就可以转化成电能。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纽扣大小的发电机,主要部分是夹在两块陶瓷板之间的半导体棒。当发电机的一边比另一边热,例如,一边靠近你的皮肤,而另一边暴露在空气中时,半导体棒热端的电子就会扩散到半导体棒的冷端,于是产生了一个微小的电压。将每根棒的正极和负极连接起来,这些电压就会加在一起。研究人员将这些热电发电机嵌入T恤中。如果站起来、走路或者慢跑,身体体温的提升就会使发电机的一侧加热,而风则会冷却发电机裸露的另一侧。在一项测试中,当佩戴者行走时,发电机每平方厘米可释放6微瓦的能量,而在慢跑过程中则能释放18微瓦。
⑤这样的电能虽不能成为智能手表或者手机的电源,但能为低功率传感器,例如心脏监测器供电了。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提高这种发电机的效能,以将它们用于更加耗能的电子产品上。如果人们能够做到更好,那么即使你只是在沙发上坐着,它也能为你的设备充电。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下一代智能服装有哪些全新功能?【小题2】选出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
A.除了能用热传导电线温暖手指的手套、拥有紫外线传感器的泳衣等一些智能服装已经进入市场外,下一代智能衣服已经研制完成。 |
B.智能时装可以通过加热一种颜料,以激活色彩“开关”,变换衣服颜色,赋予时装“永不逊色”以全新的含义。 |
C.带有巴克纸的传感器可以嵌入衣服中,从而能够极为敏感的测量电阻变化,准确监控人的动作变化。 |
D.如果衣服上装有热电发电机,那么就可以通过半导体棒将身体的热量转化为电能。 |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①之。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②管仲……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③,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贫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天下不多④管仲之贤,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有删改)
(注释)①遇:对待。②进:推荐。③贾:经商。④多:赞美。【小题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B.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C.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D.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A.千里马常有 吾尝三战三走 |
B.才美不外见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C.其真不知马也 知我不遭时也 |
D.策之不以其道 鲍叔牙不以我贪 |
A.甲文标题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爱莲说》中“说”意思一样。 |
B.甲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
C.甲文作者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与乙文中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的遭遇颇为相似。 |
D.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管仲多次被君主赶走,鲍叔牙认为他不成器,所以有意帮助他。 |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5】鲍叔牙能否称得上“伯乐”?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述理由。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