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菠菜豆腐”是我国的传统菜肴,近年来,有关“菠菜豆腐”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钙吸收率方面。菠菜中富含易溶于水的草酸,若单独吃菠菜,其中的草酸会结合胃内食糜中的部分铁和锌,还能够进入血液,沉淀血液中所含的钙。而将豆腐与菠菜同食,豆腐中的可溶性钙与菠菜中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CaC2O4)沉淀,既能够保护食物中的铁和锌等元素,还能保证人体内的钙不被草酸结合。因此,豆腐与菠菜同食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搭配。
研究人员以新鲜菠菜和新鲜豆腐为材料,进行了“菠菜豆腐”烹调方法的研究。
(实验1)探究菠菜质量对菜肴中可溶性钙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2)探究菠菜焯水时间对菜肴中可溶性钙含量的影响。
用100g豆腐和250g菠菜(焯水时间不同)制成菜肴,测定每100g“菠菜豆腐”中可溶性钙的质量,结果见下图。

以上研究表明,烹调“菠菜豆腐”时,如能适当减少菠菜的比例,并预先将菠菜焯水,则豆腐中钙的吸收率将会显著提高。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溶性钙中的“钙”是指_________(“钙单质”或“钙元素”)。
(2)豆腐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
(3)结合实验1的数据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用焯水后的菠菜制作“菠菜豆腐”,能提高可溶性钙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
(5)草酸钙在高温下完全分解可得到两种气态氧化物和一种固态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菠菜豆腐”是我国的传统菜肴,近年来,有关“菠菜豆腐”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钙吸收率方面。菠菜中富含易溶于水的草酸,若单独吃菠菜,其中的草酸会结合胃内食糜中的部分铁和锌,还能够进入血液,沉淀血液中所含的钙。而将豆腐与菠菜同食,豆腐中的可溶性钙与菠菜中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CaC2O4)沉淀,既能够保护食物中的铁和锌等元素,还能保证人体内的钙不被草酸结合。因此,豆腐与菠菜同食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搭配。
研究人员以新鲜菠菜和新鲜豆腐为材料,进行了“菠菜豆腐”烹调方法的研究。
(实验1)探究菠菜质量对菜肴中可溶性钙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豆腐/ g | 10 | 10 | 10 | 10 | 10 |
菠菜/ g | 5 | 10 | 15 | 20 | 25 |
可溶性钙/总钙 | 0.364 | 0.287 | 0.186 | 0.125 | 0.088 |
(实验2)探究菠菜焯水时间对菜肴中可溶性钙含量的影响。
用100g豆腐和250g菠菜(焯水时间不同)制成菜肴,测定每100g“菠菜豆腐”中可溶性钙的质量,结果见下图。

以上研究表明,烹调“菠菜豆腐”时,如能适当减少菠菜的比例,并预先将菠菜焯水,则豆腐中钙的吸收率将会显著提高。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溶性钙中的“钙”是指_________(“钙单质”或“钙元素”)。
(2)豆腐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
A.维生素 | B.糖类 | C.蛋白质 | D.油脂 |
(4)用焯水后的菠菜制作“菠菜豆腐”,能提高可溶性钙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
(5)草酸钙在高温下完全分解可得到两种气态氧化物和一种固态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题- (共1题)
2.
利用下图完成各题。
(1)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
(2)乙实验,若电解18g水,则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质量为_____g。
(3)丙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
序号 | 甲 | 乙 | 丙 |
实验 | ![]() | ![]() | ![]() a、c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b、d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 |
(1)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
(2)乙实验,若电解18g水,则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质量为_____g。
(3)丙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小明发现生物老师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鱼缸后,水中有气泡产生,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就活蹦乱跳,于是对这种“白色粉末”产生兴趣,与小刚一起进行了相关探究。
(1)实验准备
①查阅资料: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②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和Na2CO3两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____,现象Ⅱ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实验1:检验气体
小明用白色粉末和水反应制取并收集产生的气体时,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 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

实验2:检验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猜想假设)小明猜想:Na2CO3 小刚猜想: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小明取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表达交流)①小刚对小明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证明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
(3)反思拓展
根据上述探究可知,保存该白色粉末时应注意___________。
(1)实验准备
①查阅资料: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②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和Na2CO3两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溶液变红色 |
加入稀盐酸 | 无明显现象 | 现象Ⅰ |
加入澄清石灰水 | 无明显现象 | 现象Ⅱ |
加入 1%的CaCl2溶液 | 溶液变浑浊 | 溶液变浑浊 |
加入 0.1%的CaCl2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溶液变浑浊 |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____,现象Ⅱ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实验1:检验气体
小明用白色粉末和水反应制取并收集产生的气体时,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 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

实验2:检验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猜想假设)小明猜想:Na2CO3 小刚猜想: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小明取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表达交流)①小刚对小明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证明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
(3)反思拓展
根据上述探究可知,保存该白色粉末时应注意___________。
4.流程题- (共1题)
4.
MnCO3用作涂料和清漆的颜料。MnCO3不溶于水,100℃时开始分解。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为原料制备高纯MnCO3的流程如下:

(1)反应塔1中的反应为:MnO2+SO2═MnSO4,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
(2)洗涤塔中喷水的目的是_____。
(3)烘干塔中需选择“低温”干燥的原因是_____。
(4)上述流程中的产品除高纯MnCO3外,还有_____。

(1)反应塔1中的反应为:MnO2+SO2═MnSO4,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
(2)洗涤塔中喷水的目的是_____。
(3)烘干塔中需选择“低温”干燥的原因是_____。
(4)上述流程中的产品除高纯MnCO3外,还有_____。
5.单选题- (共10题)
9.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 A B. B C. C D. D
![]() | ![]() | ![]() | ![]()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 C.浓硫酸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 D. 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A. A B. B C. C D. D
11.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相同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
C.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仍是饱和溶液 |
D.分别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6.填空题- (共8题)
15.
某种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甲醇,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1)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属于单质 | B.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 |
C.丙由三种元素组成 |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
16.
利用下图装置完成A或B两个实验。请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 | B |
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 (1)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 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1)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 |
![]() |
17.
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Fe、CO2、H2SO4、Ca(OH)2、CuSO4 5名“队员”组成,比赛中,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C位置“队员”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1)C位置“队员”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23.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已关闭。
(1)检查A装置气密性:向下推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恢复至原位,该现象说明________。
(2)实验1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实验2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 | 实验1 | 实验2 |
![]() | Ⅰ. A中盛有水,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B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 Ⅱ.将注射器中的浓硫酸注入A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不动,充分接触后,打开K1和K2 | Ⅰ. A中充满CO2,B中盛有一定量的水 Ⅱ. 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足量)注入A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和K2 |
(1)检查A装置气密性:向下推注射器的活塞,松手后活塞恢复至原位,该现象说明________。
(2)实验1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实验2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8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