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新来的语文老师。 |
B.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
C.连老师都做不出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D.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
A.黄晕(yūn) 整宿(xiǔ) 发髻(jì) 莅临(wèi) |
B.静谧(mì) 澄清(chéng) 粗犷(kuàng) 脊梁(jǐ) |
C.祷告(dǎo) 搓捻(niǎn) 荫蔽( yīn) 感慨(kǎi) |
D.霎时(shà) 匿笑(nì) 攲斜(jī) 收敛(liǎn) |
A.各得其所 疲倦不堪 截然不同 呼朋引伴 |
B.恍然大悟 水波粼粼 浑为一谈 人迹罕至 |
C.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翻来覆去 人声鼎沸 |
D.花枝招展 喜出望外 美不胜收 不求甚解 |
A.你是否能由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切都缘于你心中拥有恒久的梦想。 |
B.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
D.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
A.我国古代秀才四艺——琴、棋、书、画对文化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
B.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
C.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 | B.④①③⑤②⑥ | C.⑤②④①⑥③ | D.⑤②⑥④①③ |
A.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找我有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 |
B.明明晨练时遇到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 :“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
C.张强遇到困难求助领导时,他说:“请您务必帮忙,一定要帮我渡过难关。” |
D.芳芳送给婷婷一件生日礼物,婷婷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B.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一批文人共同编撰。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___,“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_______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小题2】任选角度,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少于两点)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③。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曷:通“何”,为什么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大体 |
B.暮归,亡其牛 亡:丢失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 |
D.窃入学舍 窃:偷偷地 |
A.七八岁时 / 元方时年七岁 | B.曷不听其所为 / 尊君在不 |
C.冕因去 / 太丘舍去 | D.听已,辄默记 / 待君久不至,已去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
B.“公欣然”“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儿女们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
C.“未若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差可拟”都运用了比喻,写出了雪花的姿态。 |
D.乙文选取了王冕学舍偷听读书和寺庙借长明灯读书两个关于勤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 |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小题5】甲文末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的用意何在?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地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仿膳’,你小时侯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地活……
(作者:史铁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
B.第③段中写到“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说明儿子只知自己的病痛而对母亲的病痛视而不见,母亲经常为此感到痛苦和无奈。 |
C.第③段中写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是因为我的回答点燃了母亲心中希望的火花。 |
D.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又蕴含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
A.“我”居住的是平房,门和窗在同一方向,“母亲”进门之后自然而然地站在窗前。 |
B.“母亲”挡在窗前,是为了挡住一些秋风。由此可见母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
C.“母亲”挡在窗前,是怕窗外秋叶飘落的景象使“儿子”的情绪更加消沉。 |
D.“母亲”挡在窗前,目的是使儿子想象外面菊花开放的情景,提高儿子去北海看菊花的兴致。 |
A.本文从作者的残疾写起,以看秋菊为情节推进的主线,全文重点贯穿的是母亲和我对比似的描写,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把故事写得高潮迭起、波澜起伏。 |
B.作者对母亲的刻画以简练传神的细节描写为主,藏而不露的细节刻画细腻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使母亲的形象异常丰满、高大。 |
C.文章的第二段虽然短小,但在全文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情节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对母亲的形象也起到很好的突出作用。 |
D.依景寄情、景中寓理,本文和《我与地坛》都用得极为成功,地坛古老而充满生机,秋菊凌寒而烂漫开放,启发作者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小题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5.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