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经探究,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1/10。
(1)现有高锰酸钾32 g,大约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
(2)这些氧气若装在容积为125 mL的集气瓶中,最多装几瓶?(氧气在该条件下的密度为1.429 g/L)________
(3)小明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正常人每分钟约呼吸30次,每次约吸入0.4L空气。请问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多少升?(计算结果取整数)___________
(1)现有高锰酸钾32 g,大约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
(2)这些氧气若装在容积为125 mL的集气瓶中,最多装几瓶?(氧气在该条件下的密度为1.429 g/L)________
(3)小明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正常人每分钟约呼吸30次,每次约吸入0.4L空气。请问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多少升?(计算结果取整数)______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2.
我们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时做了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请归纳:
(1)硫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盛水目的是_______。
(3)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4)三个反应的共同点(任写一点)____________。
(1)硫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盛水目的是_______。
(3)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4)三个反应的共同点(任写一点)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天然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性质十分相似,也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但此反应无明显实验现象,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2NaOH = Na2CO3+ H2O。她为了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溶液中确实发生了反应,设计了如下方案。请你将她设计的方案补充完整:
(反思)方明同学认为王天然同学设计的方案1中,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反应,理由是什么?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把王天然的方案1补充完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启示 |
方案1 | 向一个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再注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盖,摇动塑料瓶。 | __________ | ________ | 从反应物二氧化碳的减少(压强减小)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
方案2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 | 从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
(反思)方明同学认为王天然同学设计的方案1中,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反应,理由是什么?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把王天然的方案1补充完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7题)
9.
关于水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
B.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C.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
D.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达1.39×1018m3 , 不存在水资源危机 |
5.选择题- (共6题)
6.填空题- (共3题)
17.
如图所示,烧杯中有高低两支燃烧的蜡烛,向甲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我认为发生的现象是: .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8世纪末,人们就开始了对水的组成的研究。
(1)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把“易燃空气”(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不久,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确认所得液滴是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基于卡文迪许实验,可得出的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 。
(3)后来,科学家进一步利用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证明水的组成,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 (填“1”或“2”)。
(1)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把“易燃空气”(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不久,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确认所得液滴是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基于卡文迪许实验,可得出的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 。
(3)后来,科学家进一步利用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证明水的组成,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 (填“1”或“2”)。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一河流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3)如将装置中的错误纠正后再进行过滤操作,发现经两次过滤后,所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原因即可)。
(4)过滤后得到的水澄清透明,取其少量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______(填“硬水”或“软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3)如将装置中的错误纠正后再进行过滤操作,发现经两次过滤后,所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原因即可)。
(4)过滤后得到的水澄清透明,取其少量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______(填“硬水”或“软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6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